景区策划案例分析报告(推荐12篇)

时间:2023-12-24 08:05:02 作者:admin

景区策划案例分析报告 第1篇

设计单位:Landskapsfabrikken AS

项目类型:建成

项目时间:2018

项目地点: 挪威

向下滑动查看

Uredd休息地最重要的品质和特点是其朝北的自然景观和午夜的太阳。这里的峡湾景色非常壮观,它背靠着高山,正对着广阔的挪威海洋。新项目展示了对二战纪念潜艇“Uredd”纪念碑的重新设计,根据现场现有的元素,该纪念碑的身份和名是“Ureddplassen”,在挪威语中象征着“无畏之地”。新的休息区由一个面向大海的大型混凝土浇筑平台组成。一个圆形剧场从混凝土平台一直延伸到海岸线上,使人们可以向下接近海岸线。露台上,放置着浮士克(Fauske)公司的特色大理石打造的座椅长椅,旁边是一座带有混凝土天花板的厕所建筑,天花板仿佛从露台的表面上飘飘而起。

景区策划案例分析报告 第2篇

设计单位:上海中森止境设计工作室

项目类型:建成

项目时间:2019

项目地点: 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铜车马博物馆

向下滑动查看

在维护遗产环境及其空间格局的大原则下,通过空间与路径的设计充分展示主题文物的内涵与价值,并努力探究和解读考古信息与历史环境之间的关联,重新辨识与积极延展历史文脉。博物馆参观路径的组织是全部设计中的核心关键,也是解读和诠释帝陵历史环境独一无二的机会。换句话说,如何处理建筑与这个独特场地的关系,甚至比建筑本身的空间表现更为重要:通过与骊山的对话,与帝陵封土堆的交流,使建筑能够真正锚固在场地上,融为陵区不可割裂的一部分。

景区策划案例分析报告 第3篇

设计单位:PLAT ASIA

项目类型:建成

项目时间:2020

项目地点: 庐山西海度假区

向下滑动查看

项目位于庐山西海风景区的濒湖草坡上,是集展览、艺术沙龙的多功能文化综合体。建筑师提取出地景中“脊”线的概念,在场地上勾画婉转流动的结构体,“脊”凸出地形,通过几何语言的简化,共同构建场地的自然之势,波纹肌理应和光影与植被,作为自然的一部分。

景区策划案例分析报告 第4篇

设计单位:IAPA

项目类型:在建

项目时间:2012

项目地点: 潜龙寺景区

向下滑动查看

这个项目最初的吸引点源于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潜龙寺景区位于华县莲花寺的迷糊峪内,属少华山森林公园东部的一个景区。因当年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潜藏摆脱了王莽的追兵,后光复汉室,其子东汉明帝刘庄为报答此地潜藏先父幸存之恩,在刘秀曾经避难的蟠龙山顶建造潜龙寺,故蟠龙山潜龙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历史上一直是“陜西东部佛教中心”。规划区将构筑以千年古刹潜龙寺景区为中心,潜龙寺景区沿佛禅文化和山地观光两条主线展开,分别为“藏龙云海—潜龙寺—蟠龙道—龙首阁—天贤阁”的佛禅文化发展轴,以及“七苑山门—潜山院—潜龙寺—现龙亭—索道上站”的山地观光发展轴。重点凸显潜龙寺的空间地位。

景区策划案例分析报告 第5篇

设计单位:DnA建筑事务所

项目类型:建成

项目时间:2022

项目地点: 浙江丽水

向下滑动查看

浙江省西南部的缙云县,简称缙,隶属于丽水市管辖。缙云北部,蜿蜒的好溪,和饱经岁月风景如画的古火山地貌,呈现独特的景观风貌。仙都风景名胜区是280个国家5A级旅游景点之一,已经吸引了众多游客。自宋朝(960-1279)以来,文人墨客对仙都的旖旎风景赞不绝口。如今,缙云县占地面积1503平方公里,有人口万,分布在18个乡镇。

室内的横向石阶超过5层,高达12米,需要一定努力才能攀登。这些平台通过楼梯到达,设置有书架和学习的地方,访客可以沉浸在石刻和书法的世界里。就像是攀登知识的山峰一样,这些书房平台在梯道上层层展现,通往顶层。在那里,有一个27m长的通往2号石宕的隧道。10号、9号和8号石宕已于2022年春季完工,其他石宕仍在建设中。

景区策划案例分析报告 第6篇

设计单位:Aurelien Chen

项目类型:建成

项目时间:2019

项目地点: 日照驻龙山

向下滑动查看

这是一个再现了中国传统景观表达的建筑装置。人们从外部道路接近所在场地的时候,首先远远隐约显现的是由200根点柱组成的生动的、如山脉般的形态。随着行进速度的变化和逐渐接近,装置空透的整体形态慢慢具有了平面化的呈现,并且可以看到柱列上由不同材料组成的点状元素及其效果,又展现出了另一种山脉形态的表达。当游客们到达装置近前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可以进入的微缩景观,可以自由的穿过和漫步其中。点柱变成了一片森林;一条黑色大理石的河流引导人们朝向远处地平线上矗立着的真正的山脉;人们头顶上的片状镜面材料顶棚组合如浮云一般,与点柱的自身部分镜面材质,一同将周围城市、所在环境中的氛围和活动映射在了这一方平和的空间之中。

景区策划案例分析报告 第7篇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项目类型:建成

项目时间:2018

项目地点: 九寨沟

向下滑动查看

由于工程处于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设计立意与九寨沟自然山水形态呼应,建筑内外充分体现藏文化内涵,造型舒展流畅,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是富有深厚文化底蕴、集各项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环境建筑”。师法自然,融入九寨天堂的山水胜景;取意人文,体现川藏特色的文化底蕴。游客中心东侧为林卡景观。该部分由建筑学院朱育帆教授团队设计,林卡景观以水为母题,在翡翠河东南岸打造“藏地林卡”。创造了丰富的水景观体验,同时,通过保留现状植被,塑造疏林草地景观,再现林卡风光。疏解沟口集散广场高峰期间游客聚集压力的同时,为游客和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

景区策划案例分析报告 第8篇

设计单位:土人设计

项目类型:建成

项目时间:2011

项目地点: 宁波市象山县松兰山风景区

向下滑动查看

项目位于宁波市象山县松兰山风景区内,为沿海打造一条观景游步道,景区内已有多个沙滩,每年夏季会吸引很多游玩和游泳的人群,沙滩与沙滩之间原有是通过一条市政机动车道相连接,在步行方面没有较好的体验,而沿海边的岩石上是最佳的风景观测点。但缺乏通道可以进入。所以此条景观步行道的打造将使此条沿海景观带串联在一起。为游人提供更好的观景体验。

景区策划案例分析报告 第9篇

设计单位:土人设计

项目类型:建成

项目时间:2010

项目地点: 张家界武陵源黄龙洞

向下滑动查看

建设地点位于举世闻名的风景区湖南省张家界武陵源黄龙洞的洞前广场,前有索溪河背靠峭壁,因剧场的大部分功能被安排在地坪以下,使得地上部分的体量减少,以避免对风景区的视觉干扰。整体形态是地层结构的剖面,呼应武陵山砂岩峰林核心区周边山地的单斜地壳构造,原设计屋顶撇向东侧主入口,一直到地面,主入口通过东部下沉水广场进入。整体效果和环境相得益彰,并融入环境。夜晚来临,层间玻璃透出暖光,几片弯曲程度不同的岩石飘在空中的感觉更加强烈。

景区策划案例分析报告 第10篇

设计单位:多义景观

项目类型:建成

项目时间:2010

项目地点: 杭州西湖

向下滑动查看

杭州的西湖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天然湖泊。1000多年以来,人们在西湖创造了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历史遗迹,以及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还有很多的诗歌和其他文化遗迹。西湖一直是中国传统景观,甚至是其他亚洲国家景观的理想模式。由于西湖,杭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到了20世纪末,迅速增长的游客数量以及城市化进程,许多问题已变得越来越尖锐了。杭州,包括西湖地区,也无法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堂”。在这种情况下,该项目于2001年提出。当地政府期望创造一个更好的城市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提高西湖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该项目占地平方公里,几乎包含杭州城所有的重要景观资源。由于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型系统工程,景观建筑师面临多重挑战。

西侧位于西湖上游。因为缺乏排水系统,农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西湖里,此外,农业活动也在污染着地表水。这个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那些肮脏的河流流入进西湖,是导致西湖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历史数据显示,这里200年以前还是湖区,现在都被开垦成为农田和鱼塘了。整治措施建议包括:(1)建立污水处理系统;(2)转化大多数农田,鱼塘为湿地,林地,荒地。为保护西湖水源,净化水质;(3)保留本地茶叶生产,回复村庄的核心经济;(4)提供经济补偿和辅助设计手段,鼓励村民从事第三产业,恢复一些老建筑来做成家庭茶馆,家庭旅馆或乡村餐馆。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在西部地区部分风景名胜区。一些文物和历史遗迹,原本隐藏在村庄和树林中,整修后吸引了大量游客。农家乐和美丽的风景,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放松。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被大大改善。

景区策划案例分析报告 第11篇

设计单位:Carl-Viggo Hølmebakk

项目类型:概念

项目时间:未知

项目地点: 挪威

向下滑动查看

Vøringsfossen是挪威最大的瀑布,也是继维格兰雕塑公园和奥斯陆霍尔门科滑雪跳台之后的全国第三大访问量景区。Carl-Viggo Hølmebakk事务所负责的这个项目涵盖范围广泛,包括游客中心,天桥瀑布,瞭望台,服务设施。场地之中还有现存酒店。

跨越峡谷的48米长梯桥,需要使用直升机协助7个预制元素的安装在旖旎的风光和雄浑剧变的峡谷地形之中,设计师需要以瀑布为中心进行旅游规划。该项目旨在成为一个有追求有品质的作品。从峡谷到瀑布,沿途路径建立起一个持续的体验,不断的追求新的视野,新的声音,新的空间,还有新的感受。该计划的重要部分还包括利用学校中的本地植物物种,重新恢复因巨大的客流量被破坏调的脆弱植被。希望这里未来能够放牧。

景区策划案例分析报告 第12篇

设计单位:大小景观

项目类型:建成

项目时间:2022

项目地点: 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向下滑动查看

昆嵛山自然保护区内的 “山之厕”自建成后,已经静静地陪伴着山中的游客近五个年头,它不仅是一个风景建筑作品,更是一种设计方法,用于指导整个保护区的配套厕所系统设计与建造。今年,“山之厕”迎来了它的“伙伴”——“谷之厕”。“山之厕”与“谷之厕”均是根据游客流量及场地现状,推演出不同的布置特点和形体特色。依照这种设计方法建成的基础设施已成为一种体系,逐渐构建了保护区鲜明的身份感(identity)和归属感,并让游客感受到了保护区对设施改善提升的诚意。经过两三年的持续观察,我们发现一个回应场地环境的设计真的可以做到让使用者“优雅如厕”:保护区管委会不仅把“山之厕”、“谷之厕”维护得非常好,使用者也会不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行为,并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山之厕”可远眺高山,“谷之厕”可细观溪谷,每座厕所都独一无二,每座厕所又遐迩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