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调研报告(汇总7篇)

时间:2023-10-29 08:17:08 admin 蝼蚁资料

专项调研报告 第1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进一步摸清家底,理清思路,促进义乌市现代农业发展,日前,义乌市组织50多人分成13个组,分赴13个镇、街道开展以法律法规宣传、春耕备耕情况调查、低丘缓坡开发农业、耕地抛荒检查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农业专项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情况介绍、深入抛荒、低丘缓坡开发等实地勘察,详细掌握基础材料,确保此次农业调研取得有效成果,为进一步细化扶农政策和开展农业工作奠定基础。

自市里的农村工作会议后,全市各镇、街均能行动迅速、宣传到位、措施有力,因地制宜地开展传达落实。如稠城、稠江、后宅、城西、大陈等镇(街)多层次组织召开了农技员会议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会议,进行会议精神传达贯彻市农村工作,部署了农业生产措施。佛堂、苏溪、廿三里等镇(街)已草拟出扶农政策初稿,总体上扶持力度不减、资金不降。

全市存在连片抛荒隐患的面积为3491亩,涉及10个镇(街)88个村。其中抛荒隐患面积100亩以上的稠江、后宅、江东、城西、苏溪、稠城等7个镇(街),合计面积为3343亩,占全市的。主要原因为征而未用、项目工程建设造成配套渠系毁坏,农田整理后未落实到户等,也有部分是因种粮效益低下,农户自己不愿耕种又未及时流转,引起抛荒。

一是示范畈建设成效明显。在政策引导、效益影响下,农户对建立示范畈有较高积极性。统计显示,全市已落实50亩以上的早稻示范畈34个,面积3648亩,同比增长了600多亩。

二是内部种植结构逐步优化。品种优良、经济效益明显的蔬菜瓜果种植面积同比均有较大增长。农户对西甜瓜、糖果蔗、田藕、毛芋等作物种植均有较高积极性,全市预计种植面积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其中糖果蔗增幅10%以上,西甜瓜增长在5%以上。

四是设施农业强势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效益,义乌市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纷纷增加钢架大棚等设施,生产大棚瓜果和反季节蔬菜,全市预计新增钢架大棚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义亭发展了大棚西瓜1400亩,大棚甜瓜1550亩。同时依托全市10家水稻、植保和农机服务社,早稻机插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已落实11个机插示范点1307亩,占早稻面积的。

1、对现代农业发展认识不足。近年来,政府有和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服务上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多数对务农存在认识偏见,引致农户发展农业积极性不高,总体见效不大。

2、土地抛荒情况尤其是零星耕地抛荒较为普遍,镇(街)及村均没有有效措施。

3、春耕农业生产各镇(街)进展不一。各镇、街道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与奖金等利益挂钩,牵扯农技员精力过大。个别镇、街道出现移用农技人员现象。

一是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浙江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等政策的宣传,提高农户对制止抛荒的认识。

二是加强与人大、政府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抛荒列入责任制考核内容。对各镇(街道)辖区内较大范围耕地抛荒特别是连片50亩以上(建成的标准田连片20亩以上)采取告知、督促形式,由镇(街)采取一定措施,督促各村、户恢复耕种,制止抛荒。

三是积极完善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因工程施工引起农田水利设施挖损、塌陷、堆积、压占及其它原因造成渠系不配套等耕种条件破坏的,要衔接相关镇(街)、村,督促施工单位进行废土清理和修复水渠,尽早恢复耕种条件。

四是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引导农户依法、自愿地流转不耕种的土地,引进大户进行农业开发。

五是加大“三新”技术的引进、培训和推广,提高农地产出效益,增强农户种植积极性,努力减少抛荒现象。

一是强化服务。积极发挥科技指导作用,引导农技人员更好地服务农民,指导实践。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技首席专家、农技责任大使及“双联”责任制、分片包干负责制等制度的建立完善,大力倡导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春耕实际问题,推进春耕生产。

二是加强上下联动,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进村活动等载体,提高镇、街道及工作片农技人员的参与度,并及时分解落实各镇、街道的粮食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作任务,完善细化考核机制,确保业务工作的精心。

三是牵线搭桥,培育大户。农业大户是当前义乌市的农业生产的主导力量,同时在政策的引导下,工商业主反哺农业热情高涨。有关部门可因势利导,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开发项目推介等服务,努力引进和培育农业大户推进春耕生产。

一是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尊重自然规律,立足义乌实际,有重点发展早熟梨、果蔗、马铃薯、竹笋、桃、田藕、有机茶、花卉苗木和健康养殖业,努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做强主导产业,做精特色产业。

二是加快培育现代生产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农业企业化行动,积极培育发展带动型、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阳光工程”“十万农民培训计划”为载体,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推动农业劳动者分工分业。

三是强化现代科技支撑。在完善市、镇(街)、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网络的同时,积极培育民营科研机构、农业科技型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引导涉农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强化以市农业信息网为主导的农业综合站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积极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加快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主导产业各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装备,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

四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是加快构建现代市场体系。积极实施品牌农业战略,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快推进农业“走出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到市外建立基地、开拓市场。

六是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一方面增加财政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发挥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导向作用,加大对粮食生产、生态农业、农业风险救助等方面的补助,增强农业效益。另一方面着力构建新型农业服务平台。围绕新形势下农民所需所求,努力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构建为农民办实事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专项调研报告 第2篇

国家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卫生建设,把环境治理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近年来农村环境卫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需下大气力,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

一、主要问题

(一)垃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用于农业生产的农家肥料被化学肥料所代替,原先的垃圾多数是一些容易沤烂的生活垃圾,积攒一年的垃圾都会在春耕的时候运送到地里当肥料,现在种田都用化肥,很少有人使用农家肥,垃圾就越来越多。

(二)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导致各种传染病时有发生。农民群众的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群体缺乏自我保健意识,沿袭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保留一些生活上的陈规陋习等,使不少农民群众易发生皮肤病、肠炎等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夏秋高温干燥、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因素,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三)城乡建设加快,配套建设滞后。污水不能集中排放、净化处理;生活垃圾不能集中填埋、焚烧,环境治理措施滞后。

二、建议及对策

(一)创新农村垃圾处理处置模式

1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工作。全面清除陈年垃圾,通过开展全面“大扫除”活动,我乡每月的16日定为“村居环境大整治日”,采取评级措施,有效促进“清洁工程”的整体平衡推进。积极推行散居农户自建垃圾填埋坑,集中居住区域实行固定垃圾桶,逐步建立村社区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分区包干、定责定薪、联合考核”的长效保洁机制。雨、污水有序排放,雨水就近流入自然水体,污水排入化粪池或沼气池。

2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消除农村露天粪坑茅厕。根据农户无卫生厕所的具体情况,指导帮助农户建造能有效处理粪便的卫生厕所,通过改厕,力争农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确保每个村都实现卫生室建设标准化。

3治理农村河道池塘水沟。全面治理农村河道和池塘水沟,做好池塘水沟清淤,清除水面有害漂浮物,恢复河道基本功能,使村域内水面得到较好保护,水质基本达标。

4提高村庄绿化水平。以绿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把村庄周围和农家庭院绿化紧密结合,扎实抓好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做到村旁、宅旁、水旁充分绿化。

(二)制定工作措施,加大垃圾治理资金的投入力度

垃圾处理长期被视为一项公益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下拨的农村公共服务资金。随着垃圾产量的增加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对垃圾处理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只能满足垃圾的一般处理要求。一是要建立起垃圾收集转运的管理队伍;二是对于无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无垃圾清运工具、无处理垃圾专用场地等所有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铺垫,建议引起重视,加大此项工作经费的投入;三是由村建立垃圾集中处理场,对垃圾进行填埋、堆肥或焚烧,要求每村每户对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进行分类,不可回收的全部运送到集中处理场进行处理。

(三)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做好农村环境卫生保护工作,需要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因此,普及环保知识,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充分发挥现有广播、板报、标语的作用,让村民熟悉和掌握一些环境保护常识,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不同性质的污染物会给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的危害以及常用的处理方法,并在日常工作中引导村民从自身做起,人人参与环保活动,养成不随意丢弃垃圾的好习惯,共同把农村垃圾处理好。二是可以在农村的中小学中,加强环境意识方面的教育,使易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成为农村家庭中的环保先行军,潜移默化地改变整个家庭的卫生习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涉及面广、动态性强、反复性大,这一问题始终是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提高对农村垃圾问题的认识,加大投入,同时引导农民群众增强环保意识,最终建起覆盖农村的良好环境管理体系。

专项调研报告 第3篇

我县在城市建设用地方面立足建成区改造挖潜,一可使旧城更新,二可使城市增容扩能,三可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积极实施“平改楼”工程和盘活“城中村”、“城中厂”用地,近来先后对老城区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城市建设用地70%来源于城区存量土地。

从农村居民点用地来看,通过合理规划,引导农民“进城出村”,发展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迁村并点,建设农民多层住宅,整理“空心村”,退宅还田,计划到将可节约土地公顷。

我县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经济发展与节约用地两者之间还存在较多予盾,土地利用方式正处于转轨阶段,浪费土地现象还时有发生。今后的土地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大手大脚用地向厉行节约用地转变,由宽松优惠供地向从紧从严供地转变,由约束性不强的管理向依法依规管理转变,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保障土地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专项调研报告 第4篇

近年来,我县在工业规划区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同时,在执行中,严格按照《安徽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要求,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必须同时符合四项指标(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标准),主要措施是:

1、取消或严格控制项目预留用地。对需要分期建设的项目,根据其近期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供地;对于已建设投产的项目内预留用地,及时督促企业尽快按企业规划投资建设,同时不再受理其用地申请。

2、把好工业项目用地关,鼓励引入占地少、用水少、能耗低、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工业项目投资强度要求不低于27—77万元/亩。

3、调整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工业项目容积率不低于—,建筑系数不低于30%。

4、严格界定和控制企业配套用地。工业项目的行政办公等非生产型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

5、加强对入园项目用地的跟踪管理,对未按规定时限建设的项目及时进行清理。对于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按规定期限内开发建设造成土地闲置的,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的土地闲置费,签于出让合同后满两年未动工建设的,解除出让合同,收回其土地使用权。

通过一系列措施,gdp由的亿元增加到亿元,增幅由增至。

专项调研报告 第5篇

从实践情况看,票决制对于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增强监督工作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票决制提高了_会的会议质量。对专项工作报告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制度,反映了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真实评价,使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得到不同的表达,使专项工作报告得到有差别的评价,摒弃了“一致通过”式的审议方式,提升了审议质量。

二是票决制提高了_会组成人员的履职积极性。实行票决制后,常委会委员的意见可以通过票决反映出来,每一次表决都有分量、有力度,很好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促进了作用发挥。

三是票决制使“一府两院”更加重视人大监督。实行票决制后,票决结果的不确定性,能产生一种无形压力,进一步了提高“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对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专项调研报告 第6篇

为总结我市前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经验,更好发挥保护专项资金效用,根据《20xx年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行动计划》有关要求,20xx年7月31日,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杭州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上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通知》(杭文广新发200918号),对20xx年度非遗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做了专项检查。

截至9月30日,我办回收了除萧山区、滨江区、下沙经济开发区之外的25个项目责任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调查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资金拨付情况

20xx年12月底,我市全部下达非遗专项保护资金,共计元,其中拨付给各区、县(市)的共计1312450元;拨付给直属单位和市属项目的共计元。非遗专项资金主要由名录补助和非遗普查补助构成。其中名录补助标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万元/项,省级1万元/项,市级万元/项。非遗普查补助则根据各地普查工作业绩决定。

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08年得到市非遗专项保护资金补助的共有28家单位,经统计上报情况发现,我市非遗保护资金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加强监管工作,合理分配使用,地方配套资金能及时、足额到位,最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一)加强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市政府及项目实施主体单位市文广新局、财政局十分重视非遗资金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在审核和监督等环节把握得很好。两局根据《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杭文广新发200817号 杭财教2008645号)《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实施暂行办法》(杭文广新发200813号、杭财教2008504号)等有关规定,围绕预算分配权、资金拨付权、行政审批权等关键环节和岗位加强监管工作,确保了财政资金分配和财政审批程序合法、办法科学、结果公正。

经费下拨前,两局对拟补助项目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多次核实。之后,经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直接将专项资金下达到项目保护责任单位。同时,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要求项目保护责任单位将专项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当中,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追踪问效机制。

(二)资金分配合理,使用突出重点。

本市获资金补助的28个项目保护责任单位及其所承载的非遗项目,均符合《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支持范围。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料挖掘、资料整理、资料编纂、实物征集、展示演出、传承人补助、授徒工作、专家咨询、名录申报、保护研究、交通与会议等共计12个科目(详见图1,附表1)。其中,专项经费支出最大的是科目展

示演出,合计支出元,其次是资料挖掘,合计支出元。支出最小的科目是其他,合计支出85209元,其次是专家咨询,合计支出元。我们认为,全市非遗经费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统筹兼顾,使用合理,具有一定科学性。整体而言,非遗经费分配格局与当前我市的非遗保护现实情况是相适应的。

图1 20xx年杭州市非遗专项资金支出使用情况统计表

(三)配套资金到位,项目效益明显。

近一年来,实报的25家补助单位年度支出元。25个统计在内的项目责任单位的地方配套资金元,占到总支出的%(详见附表2)。也就是说,市里每补助1元钱,地方至少有元(%/%=)配套资金跟上。

专项保护资金的`及时下拨和合理使用,为我市完善名录保护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原则,合理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初步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氛

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xx年9月30日,我市申报的“篆刻”、“蚕桑丝织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现了我市世遗项目零的突破。20xx年11月,西湖区蒋村乡、萧山区楼塔镇、余杭区等6家单位列入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xx年,18个项目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杭州市国家级名录数量跃升至26项,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20xx年6月,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传承人名单中,我市9人成功入选,使我市的国家级传承人数量达到16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茅。同期,省政府公布的246项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市入围58项,使我市省级名录已达到了122项,居全省第一。20xx年4月,杭州市公布了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0项,使我市名录总量达到249项;各区县(市)也根据有关要求公布了当地的三批名录,达703项。杭州市公布了两批市级民族民间艺术之乡6个、民族民间艺术家16名,第一批市级传统节日保护地16个、传承基地6个、生态保护区9个及产业基地3个。

(四)严格资金使用程序,无截留、挪用、移用、贪污侵占等违纪违法违规行为。

三、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08年度市补非遗专项资金在使用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非遗保护资金仍显不足。

财政专项资金补助面比较分散,单个项目补助资金少,不利于专项资金整体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市非遗项目保护专项资金每年仅300万,而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名录项目

249项,另外,还有传统节日保护地、传承基地、生态保护区、产业基地等非遗保护延伸载体41个。平均下来,每个项目补助只有1万零一点。非遗专项资金的严重缺乏,已成为保护工作继续向前推进的内在瓶颈。因此,一些亟需保护的项目,也因经费有限而导致保护工作难以为继。

(二)配套资金到位情况不平衡。

整体而言,杭州市非遗保护专项配套资金还是比较到位的。但由于各个项目保护责任单位财政状况不一,个别配套资金到位比例较小,甚至没有配套,项目开展后缺乏后续资金投入,导致项目的缺口资金较大,致使部分项目保护单位空有一腔保护热情,而无法把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影响了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资金使用不尽科学。

部分项目实施单位在观念上相对落后,在项目的管理上比较粗糙,加之缺乏一定的责任心,个别项目保护责任单位重申报、轻管理的问题较为突出,个别保护单位在财政专项资金到位后,存在资金积淀、资金效用不高等现象。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活态传承,传承人是

保护的关键,我市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倾斜。而就我市非遗专项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看,20xx年用于传承人补助、授徒工作的支出分别为、元,低于交通、会议(两者共计支出元)的支出。而展示演出总支出元,明显高于传承培训工作所涉及的支出,显然这与活态传承的理念是不相适应的。

专项调研报告 第7篇

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xxx局紧紧围绕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决打赢扫黑除恶攻坚战。为增强人民群众对此项工作的认同感,加强群众对扫黑除恶工作的了解和参与积极性,xxx局着眼新形式、新依托、新载体,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民主决策,全面实施政务公开,助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深入开展,开辟了扫黑除恶正面战场之外的另一条重要战线。

一、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

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xxx局坚持把政务公开作为扫黑除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大局为宗旨,坚持依法实施、全面真实、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通过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和信箱、信息公开栏、电子显示屏、环保网站、环保信息平台、微信环保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向社会公开各种政务信息,接受新闻媒体和群众监督,达到了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强化工作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助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顺利开展的目的和效果。

二、公开内容和主要形式

1、工作职责和执法依据公开。在环保网站公开了xxx局机构设置和工作职责、执法依据。并先后印发环保法规书籍800余份,利用“六·五”环境日等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向社会群众和辖区企业宣传环保法律法规。

2、机关管理制度和工作信息公开。建立完善重大案件集体决策制度、督查督办制度、督查通报制度及错案追究制度等机关内部管理42条制度,做到制度上墙、汇编成册向机关全体人员公开。同时,利用环保网站、微信xx环保公众号,及时公开各类环保工作信息动态。

3、行政审查审批程序和结果公开。通过环保网站、信息公开栏、行政审批宣传册等形式向群众公开了工作职责、权限范围、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监督办法等,并按要求将审查审批结果在环保网站公示、公开。

4、执法信息公开。一是通过监测数据平台、环保网站,及时向社会公开各种环境空气、水环境监测数据,公开企业在线监测数据,方便企业和群众及时查询。二是通过环保网站公示、公开各类执法检查信息,如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企业名单、检查人员名单、检查结果信息等。三是通过环保网站将各类行政处罚案件公示、公开,方便群众查询和监督。四是通过环保网站及时将上级部门交办的各类督查督办案件及环境信访案件查处结果及时公开。

5、人事和财务公开。通过政务公开栏,每季度向机关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情况,每年在政府网站公开财政经费预决算情况及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在机关人事管理上,所有人事决策均要通过班子会议研究讨论、集体决定,中层干部实行公开竞争止岗,每季度开展股所负责人汇报考核工作,每月公开评选一名“环保之星”。

三、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局机关成立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政务公开工作。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对政务公开工作亲自抓、负总责,分管局长具体抓,局办公室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各队、站、室具体落实,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完善机制,狠抓落实。局机关建立了考、评、用一体化的政务公开工作机制,完善了各部门政务公开内容和制度,狠抓了政务公开执行环节,不定期对各股室、各部门政务公开执行进行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定期开展考核评比,实施奖惩制度。

3、改进作风,接受监督。机关部门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作风建设,通过开展环保执法大练兵、生态环境领域作风纪律大整顿等形式,不断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向社会公开“12369”环保热线和局机关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群众对政务公开工作及人员作风方面的监督。

4、查缺补漏,积极调研。政务公开作为扫黑除恶正面战场之外的另一条重要战线,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为确保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我们积极开展政务公开的调研工作,以便切实掌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切实了解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新的要求,找准影响政务公开或环保工作顺利开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查缺补漏,不断改进工作措施,从而不断推进政务公开的持续开展,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深入开展。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由于工作经验相对欠缺,政务公开的全面性和公开形式、公开水平与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受经费制约,政务公开工作在电视媒体、新闻报刊上的宣传和公开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下一步的努力方向:1、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对干部的执法准则、财务审批和监督、违规违纪处理办法要不断完善,形成严格的制约机制。2、进一步开展调研工作,查缺补漏,总结经验教训,使政务公开工作更全面、更规范。3、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大利用电视媒体、新闻报刊、环保网站、微信公众号的宣传力度,深入、扎实开展政务公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