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热门32篇)

时间:2024-04-28 10:57:13 作者:admin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1篇

通过此次实训,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识别微机配件,熟练地拆装微型计算机,熟悉地安装操作系统,对系统进行优化和维护,并能够鉴别故障,并能排除常见硬软件故障。

一、充分准备,使学生明确实训的目的与要求

本次实训的目的是通过实训,认清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特点,技术参数,性能指标。通过对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认识,建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逻辑框架。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装方法及组装后的检查思路和方法;掌握计算机系统BIOS的功能与设置方法;掌握计算机系统中硬盘的数据准备和分区格式化方法。掌握系统软件安装的原则、方法。熟悉多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管理;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掌握计算机系统系统软件维护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关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分类、工作原理,外设与计算机接口等基本知识,掌握各种外设正确使用方法,并能熟练使用。认清计算机系统故障检测的原则、方法和常见故障的检测分析思路。对计算机系统常见故障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本次实训的要求是:教师要认真给参与实训的学生分好组,实训前公布本次实训内容,要求每个学生认真做好实训前的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并且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实训项目,独立撰写实训报告,认真及时进行实训总结。教师在实训期间要检查学生到课情况,及时调整指定的分组角色。实训的后期阶段必须对学生实训进行考核,考核前要制定考核标准,通过现场考核,登记每位学生的考核成绩。

二、 精心组织,认真做好项目实训

对教师方面,本次实训要求教师每节实训课必须到场。教师必须清点学生到场情况并做好出勤记录,在有学生缺席的情况下调整好角色分配。同时要求教师必须把实训内容具体分配到课时,并提供相关内容供学生下载。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审核管理、进行批改,并给出考核成绩;对学生方面,本次实训考评分合格与不合格两个档次, 由老师指定内容, 完成相关的内容, 否则为不合格。

三、 本次实训的效果与经验

通过此次实训,广大同学夯实了基础,锻炼了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同时实训也为推动我系专业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1、本次实训促进了我系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和课程设置的调整。近年来,我系为适应学生的实践需要陆续增设与调整了一系列课程,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2、本次实训达到了专业教学的预期目的。在本次实训之后,使学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有了正确认识,能够独立的完成计算机的组装,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培养了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系的专业实训经过几年的开展,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从系领导到任课教师对此都十分重视,实训组织工作周密细致,日常

管理及时而有效,对存在问题能迅速解决。实践证明,专业实训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符合高职教学规律与学生心理预期。专业实训作为计算机各专业教学体系的一个环节,无论对学生成才还是对教学开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2篇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专业特色 教学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高职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专业技能外,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而高职院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无疑对高职学生满足社会在计算机层面的要求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近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服务于就业的呼声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基础”应不应该服务于就业和怎样服务于就业是笔者将探讨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服务于就业的理性认识

首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机学习和应用的能力,为其后续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次,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与文献分析实践,“学生的起点不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的地域性差异、家庭背景、中小学期间就读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他个人原因等诸多因素使学生的起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工作非常有必要。“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院校一直秉持的办学理念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服务于就业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合情合理,但不能盲目追求以就业为导向而忽视了该课程本身的宗旨。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首要任务是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是该课程服务于就业的前提。

2.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优化途径

基于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模块的设置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宗旨和社会需求为依据,在教学内容上以设置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对应于课程宗旨,专业模块体现各行业的社会需求。笔者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材料的编制进行了思考,如图1所示。

基础模块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使用的一般都是通用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信息安全基础。这些教材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难以体现专业特色,因此可以将这些教学内容作为基础模块子模块的内容。

专业模块

专业模块的设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由于涉及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学校的教学情况,因而是公共教材难以解决的。笔者从自主编制的角度提出了该问题的解决思路,参照图1。

首先,高职院校或院校联盟可以成立一个“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指导小组或性质类似的组织,负责该课程的教学方案制订、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组织、师资建设等工作,小组成员包括课程相关负责人、课程任课教师、相关专业教师等。教学指导小组可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研,分析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及可预见的各行业发展趋势,并结合学校基础设施、师资等情况确定专业模块的教学内容,并自主编制相关教学材料。其次,鉴于课程具有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的特点,在不同时期专业模块的内容要随着社会需求及现实条件的变化而调整和完善。

图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基于项目式任务驱动专业模块的教学方法的优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3篇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情况,提出了以计算机在各学科领域内的应用为中心,系统地开展多层次的计算机教学。并提出了如何确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以及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方法、手段。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教学目标专业应用

掌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专业技术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那么如何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得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摆在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面前。下面就以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中心,在突出计算机教学与相关专业的紧密结合上,提出一些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目前计算机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即三个层次的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化、充实、扩展和提高。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必须系统地开展计算机三个层次的教学。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除了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的教学,要继续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把“位”定在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上。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各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教学的改革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二、突出教学内容必须以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为中心

(一)设立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基础课

为了提高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可开设一些相关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以选取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应用领域问题的一些典型示例,从原理、应用方法及实际效果上加以概括性的总结和介绍,使学生掌握一些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拓宽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面,培养在专业中广泛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要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各系专业领域各异,因此计算机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也就各自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专业门类多,应用面广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各专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三)设立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实习课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必须穿插有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实习课。有些内容还不能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条件的,最好也要让学生参观具体使用的过程。

三、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在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考虑:

(一)可以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展一些教学工作,如

在一些课程教学课时较少时,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和影响的网上课堂。通过校园网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学习,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学习;可以给考前复习或补考学生的复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计算机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计算机教

学实践或实习内容;加强上机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上机操作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跟上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的发展。

四、重视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讨论的是关于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教学问题,故不能就“科”、“教”相结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如果没有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成果去指导教学,是没有生机活力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查阅大量的科技文献,才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现状,掌握新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最新专业知识,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做到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建设高质量的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新思想和新成果。从中总结整理出适合教学的新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以科研促教学,走“科”、“教”结合之路,是提高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4篇

时间过得真快,一周的训练转眼间就结束了。经过这一周的实践训练,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回想起来,这几天真的收获不少。

一周,看似很短的时间,其实每小时120小时也不是小数目,可能有些牵强。然而,短暂的时间仍然是有效的,因为我们在这一周学到了很多,我们接触到了以前从未产生过的文件和一些介绍。这一周,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操作的重要性。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了解的不多,很多问题都是在老师或者同学的帮助下完成的。这次训练让我明白,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积累经验,然后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技能。练心里话,这一周的训练真的很累,不知道从何说起,但是累是可贵的。学习没有极限,有很多东西在向我们招手,等着我们去努力学习。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我们高高兴兴的进了我们的培训机房,打开了我们的培训电脑,老师把当天的培训内容发给了我们。在操作中,我知道自己只能知道书本上的知识,实际操作中什么都不会。我从书上慢慢找,结果不是操作错误就是结果错误。我把这些问题告诉了同学和老师。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知道了自己的缺点,我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并牢记在心。

就这样,我们训练了一个星期,却收获了很多。我们在训练中改正了自己的不足,让我知道实际操作并没有那么简单。实际操作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两者密不可分。

经过这次培训,我意识到一切都要“应用”。学不会就要掌握。如果我掌握不了,那就要看我的熟练程度了。如果我精通,还是要有所成就的。这次培训让我们对计算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要成为21世纪的现代人,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还要有超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广阔的社交圈和广博的知识,所以要把关注计算机作为重点!让我意识到,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多用心,多动脑,工作才能有好的提升。把我微薄的力量奉献给教育事业

社会竞争激烈。我觉得要把握好大学学习的时间,充实完善自己,全面发展,突破电脑,努力做一个优秀的现代人!再次感谢学院领导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领导和专业老师给我们这次实践的机会。我们会再接再厉,更加努力的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5篇

关键词:职业岗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计算机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促使中职更加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全面掌握这一教学内容,成为必备的项目。对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1]。第一,未及时更新教学版本,进而导致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中,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而导致中职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第二,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间的关系不够紧密。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选择重点的教学内容模块,虽然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但是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较低,使学生所学的计算机内容与专业知识产生一定的矛盾。第三,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其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为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曾接触过计算机,并懂得计算机的相关操作,而且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相关的技能,还有部分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相关内容,这种现象的产生,导致中职学生计算机课程基础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之间存在这种差距,使得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2]。第四,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技术的培养。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基本技术和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基本途径

1.研究基础性内容。第一,学情的研究。通过对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动性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当前学生学习计算机内容的主动性较差,同时也很少会通过查阅资料或去图书馆自主研究计算机相关的知识。特别在理论方面,学生很少会主动探究和学习,但在实践操作时,具有较高的热情,特别是针对实践性和团队活动类型的课程,学生具有较高的积极性。第二,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对社会和企业的调查了解到,当前很多企业都缺乏专业性较高的计算机人才,而且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的岗位更不相同。在实际教学中,中职首先应该全面了解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计算机人才的计划与方案,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合理确定下来,进而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职业岗位需要的实际操作型人才。第三,工作任务。中职开设计算机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3]。在计算机课程实际教学中应为学生模拟真正的岗位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工作中对计算机职业岗位的应用。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主动地为学生普及计算机职业岗位中使用计算机的规范,并合理地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标准。2.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教学方法,是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关键,更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应传授给学生相关技术和知识理论,同时也能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重点是应促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转换成计算机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3]。例如教师为学生传授了关于计算机岗位知识后,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模拟环境,对这些相关知识进行运用,进而完成教学目标。此外,教师也应不断探究多种教学方法。由于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而极大地完成计算机基础性课程教学需求。3.强化资源建设,实行数字化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可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应用于数字化计算机平台的建设中,并以互联网为基础,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学习知识、下载资源、互动交流,以及展示的一体化的数字资源库。4.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在校期间,中职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学习的知识,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也能找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发现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有效地进行解决,这样也能促使学生在从业后减少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筛选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快速上岗。5.创新教学内容。为了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应不断创新教学内容。第一,教师在教学前应合理地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职业岗位的课件和教案。可通过设计实验班级的方式,分析与评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应不断推广试点成果,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知道和了解,进而能够不断扩大受益面,保障课题能够顺利地结题,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题结题阶段,充分总结本阶段计算机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细化和评价本阶段实施的方案,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6.采用小组协助的教学模式。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并将课堂形成自动化办公环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中,由学生自己确定小组成员,每个小组6人,让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搭配,可由掌握计算机知识多的学生担任组长,采用这种方式能使学生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并在合作中不断平衡学生之间的层次差距。开展小组教学活动时应包含六个环节:下达任务、小组讨论、辅导差异、执行项目、考核项目、总结和解析项目。

三、小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教学知识,并将其巧妙地应用于计算机职业岗位中。此外,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并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计算机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项目教学法;应用

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具。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不仅是社会发展需要,也是今后工作的需要。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中各个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熟练使用计算机并能够运用计算机实现现代化的管理的人才。所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项目教学法的重要性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几乎是各个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但是由于课程比较多,有的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每周只安排2个学时,在较少的课程下,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些基础的计算机应用,但是对学生来说,把计算机技术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由于目前很多职业院校中,教学方法依然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为主导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导致学生的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被遏制。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完整的教学项目而开展的一种教学互动[1]。项目教学法在职业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为学生获取知识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如何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在计算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一)教学项目的设计

教学项目的设计并不是把传统的上机操作作为教学设计的项目,而是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完成项目并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知识和应用技能。在教学项目设计中教师首先应该设置实践性较强的问题情境,问题情景设计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动机,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学目标的需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在进行讲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景:如果一个同学想要组装一台电脑,但是组装的电脑必须满足学习需要,请问在组装电脑中需要什么样的配件才能满足要求呢?[2]或者在进行讲解Excel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情景:如果你是某公司的财务总监,需要进行统计一下上个月的收入情况,如何运用Excel方便快捷并准确的完成呢?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置一系列的贴近生活、结合实际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项目设计的层次性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进行设计教学项目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项目。在教学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接受知识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指导重新做一遍;而对于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扩展性的项目,教师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让学生在上机课中进行操作;而对于操作能力比较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创新型的项目,对于创新型的项目,让学生自选题目进行创作。在进行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进行设计,并且在上机课中,教师还应该创造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以及归纳总结等项目,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师生之间角色的互换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开展项目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自身完成项目,并进行探索学习,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项目教学法主要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以及综合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项目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完成项目。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开展项目教学首先应该进行角色互换,角色互换主要是教师从讲授知识、灌输知识转变为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应该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和学生共同讨论研究、分析、共同学习[3]。学生也应该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教学项目,并根据项目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可以在实验室展开教学,从而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一般主要是以设计小组的形式,首先应该明确每一个项目小组的要求和目标,然后划分小组成员,并进行选定小组组长,使每一个小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法。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指导和协助学生的项目开展。如果学生在项目开展中遇到问题或者难题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比如在学生进行学习绘制表格的斜线表头时,一个学生在利用工具栏中“表格和边框”进行手动绘制,但是在绘制之后在进行插入行标题和列标题时,由于单元格大小的缘故,造成斜线不在对角线上,因此向老师请教,教师不是教他应该怎么制作,而是间接的进行提示指导,你可以换个角度进行思考,是否能够采取表格菜单进行解决问题呢,这位学生受到老师的提示后,很快就解决所遇到的难题。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不仅要保证项目有效的开展,而且还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和启发[4]。

(五)做好评价机制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项目实施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为了能够了解并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项目完成后,其总结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总结不仅能够了解项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且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对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及相互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项目总结主要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主要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所设置项目的最佳思路。从而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技巧总结主要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同一道题具有不同的解题技巧,然后和同学们讨论出最佳的阶梯技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操作技巧和解题方法[5]。通过总结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到教学项目设计的效果、难易程度以及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等,这样对今后开展项目教学法提供有力的根据。并且也能够使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对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技巧有很大的帮助。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开展项目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对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也能够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应用,能够让学习者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对项目进行分析和实施,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项目教学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3):75

[2]孟令臣,任悦辉.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1(6):204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7篇

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显示出她非凡的魅力和强劲的生命力。我校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现代化技术的重要作用,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学校加大力度投入大量资金,更新学校硬件设备,为三十多个教室装备了多媒体投影仪,三个教室装备了电子互动白板。百兆光纤网络覆盖整个学校,全体老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网络世界。学校全体学生都能真正享受到现代信息化教育带来的好处。但是,虽然计算机、网络、硬件都得到了提升,但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还存在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瓶颈。因此,我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进行了本次现代信息技术校本培训。

学校领导对这次全员教师计算机的培训工作非常重视,由易启岚校长亲自挂帅,担任计算机技能培训领导小组组长。李文书记担任培训领导小组副组长。易启岚校长从培训动员大会的安排,培训内容的确定、安排、到培训的要求、考核、验收都亲自过目,予以具体的指导,同时,身体力行,还抽出时间参加了初级培训班和每一次计算机培训过关测试,给予大家很多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李文书记、漆红燕主任也亲自督促、参加每一次大小活动的'安排和落实。正是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和重视,才使本次教师计算机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进步,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次培训和考核是面向全体教师,其中有年纪最大的、已经快面临退休的甘卫真老师、朱小连老师等,还有身体不太好的李明艳老师、刘宁老师等。培训分为中级班和初级班,中级班由刘辉、李茜老师担任,时间三天。主要进行OFFICE系列软件的中高级操作技能培训。初级班由袁云梅、周娜、李文娟老师担任,时间四天,主要进行基本的WINDOWS操作和OFFICE软件的基本技能,以及如何使用多媒体投影仪的培训。培训教师袁云梅是办公室主任,平常事务也十分繁忙,但接受任务十分爽快,并且由她带的初级班培训任务重、难度大,但她和周娜、李文娟老师都克服下来了。李茜、李文娟老师是去年才招聘来的信息技术老师,但她们扛起了培训的重担,从不叫苦叫累,很多不懂的问题都虚心向其它培训老师请教。所有培训老师都认真备课,讲解,解答,全心全意的为提高大家的计算机水平而任劳任怨的工作。真是谢谢她们为学校培训工作所付出的努力!

培训期间除了有事请假的老师,绝大多数老师都能放下沉重的教学担子,走进培训教室,认真听课并摘抄笔记。很多老师回家还把培训老师发布在网上的练习题做了一遍又一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年级年级组长刘小平、四年级年级组长易美秀、一年级年级组长高秋华,她们带动全组成员,认真学习计算机知识,还组织以老带新,一对一,互帮互助,办公室里电脑前是人头攒动,掀起了学习计算机技能的热潮。一时间学校学电脑、用电脑的氛围高涨,气氛浓厚。像学校的一些年纪大的教师,比如:甘伟真、欧阳小红、陈雪飞、朱小连、李明艳、刘宁、汪莉、刘小青等老教师学习计算机难度很大,很多人眼睛也看不清,手也不是很灵便,但还是坚持参加培训,坚持学习。不懂就向其它老师请教。还有李明艳老师由于学习计算机压力太大,身体终于吃不消,还在课堂上晕倒了。这种韧劲,这种精神是真正的实小精神,这些老老师也为年青教师树立了榜样,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一(5)班班主任周宇玲老师、一(6)班班主任晏细斌老师、一(7)班班主任甘伟真老师为我们培训和考核提供了的教室,给她们增添了很多麻烦,但她们并没有一句怨言。在此对她们表示感谢! 由于全体教师认识到位、思想重视、积极参与 。因为他们认识到参加培训不仅仅是提高教学与管理能力的,更认识到是时代的需要,现代的社会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只有能操纵高科技工具进行教学的老师才是新型老师的代表,否则将会被社会淘汰。是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因此,全体教师都能认真积极的参加培训,做到有事请假,严格遵守培训纪律的要求。

经过培训,在全体教师练习一段时间后,五月底六月初分别进行了中级班和初级班的计算机技能测试。中级班有89人参加,100分的22人,90分以上的67人。初级班有71人参加,100分以上的有27人次,90分以上的有44人次,全部通过测试。

通过这次计算机培训,全校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硬件设备使用率是培训前的几倍。教师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课堂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全体教师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而且增强了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水平。总结近一个月来的全员教师计算机技能培训工作,如果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也与学校领导的关心重视、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以及各有关处室的大力配合分不开。虽然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离学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次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培训的内容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还有一定差距。

2.虽然加强了培训过程的管理力度,对培训的考核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漏洞、考核并不能全面、完整的体现出教师的真实水平。

3.培训工作发展不太平衡,还存在个别教师对培训的意义认识不足,对培训重视不够的问题。

最后再一次对学校领导和各有关处室的教师们和全体教师表示感谢!我们电教处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为把我校的教师计算机培训工作做得更好而努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8篇

本学期我们开了计算机基础及实验这门课程,通过这13周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日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再过不了几年,不会使用计算机,就会象不识字一样使人举步维艰。所以计算机,既是我们不得不学习的内容,也是我们顺应时代所必须的装备。

通过本学期的学期,我初步认识了Microsoft office 中各个软件的基础应用,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等应用程序的基本使用。在刚开始接触这些知识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异常乏味。但随着学习的一点点深入,我逐渐开始认识到计算机世界的精彩,也开始逐渐领悟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作为一名师范生,计算机技术必不可少。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渐渐融入了正常教学,成为一个方便可靠的教学工具。使用计算机,有事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学习计算机,在职业素质方面,对我有不小的影响。其次,计算机技术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一点在我学习powerpoint应用程序时感触尤其深刻。通过一些简单便捷的操作,就可以让美丽的动画随着自己的想法变换。通过这样的制作作品,让大家在欣赏中学习与进步,既不会觉得乏味,也不会觉得无聊。所以,学习计算机技术真的必不可少。 另外,知识支持实践。在基本知识初步完全后,实验也必不可少。在实验课上,通过老师的耐心指导,我们也逐渐掌握了各个知识的实际操作与应用。也是通过实验,我们明白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这对我们的学习有非常大的意义。

总的来说,任何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进步,而在这样的信息时代,我们不单单要牢牢掌握专业知识,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学好计算机,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9篇

一个学期的校本课程又结束了,回想本学期的教学,有苦也有乐,通过二年半的校本课程让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更多的理解。通过对校本课程的总结,我也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有了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1、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带的是三到五年级的计算机课程,这学期参加校本课程的学生共有40人,其中三年级15人,四年级15人,五年级10人.这些学生基本上是新的学生,而且三四年级中占多数,三个年级中上学期学过的有5人。机房的计算机只有36台,这样就有个别学生没有计算机,针对这一情况,在学期初分组时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高年级与低年级的相搭配,原来学过的与新学生相搭配,学有余力的与相对薄弱的相搭配。在这个班中有许多学校“知名的人物”,淘气是有名的,在分组时将这些学生都调配开,分散在不同的位置,这样可以保证课堂的纪律。保证三人两台计算机,每个学生都有上机的机会。

2、学生的管理

校本课程中的学生是各个班的学生,在管理上就要求教师多下功夫,在学生平时的管理中,我采用了学生“自治”的方法,用学生来管理学生,每个班有一名负责的学生,每天报告学生的人数以及没有来的学生的原因,这样保证学生在教师的视线之内,人数清。分成的6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名小组长,一般是学的比较好的学生,组内问题主要是小组长来解决,小组长就是这个组的“小老师”,小组长不是“终身制”,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调整,通过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人争着当小组长。学生中有了小老师。伙伴教学的模式初步形成,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老师也有了小助手。

对学生的管理还需及时与家长联系,由于需要准备U盘和笔记本,在学期初我给每个孩子印发了家长联系卡,家长也十分配合。四三的段仲戜的妈妈给我写的信十分诚肯,段仲戜也因此学习十分努力,作品交的最早、最多。三五的韩亚慧拉着妈妈看了她的作品,她妈妈告诉我没想到孩子能做出这么漂亮的作品,孩子表示放假也要继续练习。

3、课程的选择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三年级的学生在本学期刚接触计算机,四年级学生在本学期学的是word的基础知识,五年级学生本学期学的是flash动画制作。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让学生感兴趣,又要让学生有作品,看到他们的成长过程,让他们时刻都有成就感。在前两年的教学中我选择的是word、FrontPage、flash三个学生有兴趣而且能看到成绩的内容。在本学期初进行课程选择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选择了word文字处理系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初步的知识,四年级的学生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加深,五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没学过的学生和三四年级一样学习word,学过的学生仍然接着上学期的flash继续学习,这样学生都觉得有自己喜欢的内容,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大提高了。象五三的申洲尧、田浩东对于flash着迷,第节课都追着要内容。

4、学具的准备

计算机课和其它课程不一样,每一次课程的内容只能保存在计算机中,机房的计算机是大家共用的,有时会出现内容删除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在学期初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U盘,每一次的作品都保存在U盘中,这样学生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每一次成长的历程。为了更好地记录学生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还要求学生记笔记,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全部记录下来。

5、教学的设计

在教学设计方面老师先进行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实践操作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每节课设置相关任务,每节课都有不同的主题,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三年级的学生遇到问题老师适当帮助解决,高年级的学生主要通过讨论自己解决。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10篇

本学期我校的新计算机教室装配成功,学校硬件条件有了较大的提升,立足于树立服务意识,提高计算机教室管理水平,建立良好地使用、管理和教学模式,努力做好计算机教室的管理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这学期的主要工作

1、计算机教室的常规管理

因为装配了新机房,本学期加大计算机教室的管理,提高自身思想认识,要求学生保持室内卫生,减少灰尘对微机的损坏,保证教学能顺利进行。加强对微机的维护工作,提高机器的易用性,教育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电脑,提高对电脑的认识。加强用电安全工作,注意对用电线路的管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提高了计算机教室的使用率。

继续保持计算机教室的全天开放,和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微机操作能力。学生在课堂中,要保证25-30分钟的操作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在课外活动中,也要加大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学生在课堂中能学到知识,学会操作。

3、提高了计算机教师的自身素质及操作能力。

保证计算机教室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能够管理及使用微机的教师。所以,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要具较高的业务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能够维护微机,培训教师,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保证教学能够正常的进行下。所以,平时就要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向深度方面发展,成为这方面的能手。

二、存在问题

在计算机教室日常管理工作上还存在一定不足:如平时,虽然要求学生上课之前,要用鞋套将鞋子套起来,再进计算机教室,可总有一些学生不听话,偶尔造成计算机教室内的卫生差。

三、改进措施:

1、进入计算机教室的所有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计算机教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计算机教室内所有的设备、用具,节约使用计算机教室内的物品。

2、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常规维修技能,确保设备完好,运转正常,维护教室整洁、卫生。保证设备存放处整洁、无杂物。严禁其他无关人员进入教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正常的教学秩序。

3、学生及其他一切使用计算机教室的人员在使用计算机教室期间,应保持计算机教室内卫生整洁,严禁在室内吸烟、吃东西、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或将垃圾遗弃在课桌或室内;严禁在计算机教室设备、课桌椅及墙壁上随意刻画、污损一经发现,将按学校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4、严格执行计算机教室使用登记制度,认真填写使用记录和管理记录

5、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从心理上提高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共同维护好信息阵地。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加强管理,争取使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11篇

当今社会,到处充满机会与挑战。知识是我们面对这一切的筹码,而计算机知识则更为重要。如何在本科函授这样一种形式下,学好计算机课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我谈一下学习感受,供大家参考。只想以此抛砖引玉,让大家对学习方法多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利于学习。

一、感受与体会

1、基础很重要

实践证明,对文字、表格等的处理都是计算机课程的基础,需要一定的操作桌面的知识和能力,需要一定的工具操作能力,学好这些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所以尤为重要!

2、循序渐进

整个学习过程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如计算机的起源、发展、windowsXX、xp的桌面操作、电子表格等,使自己能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掌握他们的.使用技术。

3、学以致用

在学习时始终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要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各个命令孤立地学习上;要把学以致用的原则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让自己对命令能有深刻和形象的理解。

4、熟能生巧

二、学习建议

1、常见问题要弄懂

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如果推脱,那么问题就越堆越多,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2、有比较,才有鉴别

容易混淆的命令,要注意使自己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3、养成良好习惯

规范操作。我的体会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匪浅。

学无止境,只要大家在学习中善于总结和归纳,一定能找到最佳学习方法。感谢陈老师的悉心教导。通过这次短暂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努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12篇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自改革启动以来,经过课改小组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都全面实施了改革,至今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和阶段性成果。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改革的基本过程

1、课程调研

为落实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信息生存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满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实际技能需要,本课改小组通过大量走访用人单位对该课程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

为收集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支持服务等各方面的意见,以便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课改小组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开始高职学习前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意见反馈、学生对后续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建议,以及计算机技能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影响等。

因此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生的起始计算机技能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在高职学习前对Windows、Office等软件的操作技能、已有信息素质程度,以及高职学习前对自主学习模式的认识。

(2)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用于本课程的时间、预习的次数、完成的学习任务数等。

(3)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认同度了解学生对教材、试题库、案例库的使用意见,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评价。

(4)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意见

了解学生对后续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类型及学习方式的意见,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在其专业应用过程中的建议。

根据调研结果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由原来的“集中合班讲授+上机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小班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100多名学生集中在阶梯教室上理论课,再上机实践。

一是人多听课效果不好;二是理论课和实践课相隔时间较长,导致学生遗忘知识点,需要在实践课上重新跟随教师学习。

改为小班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后

一是每班人数在30-50人之间,能确保听课效果;

二是由教师提出任务、带领学生分析任务、完成任务,学生跟随教师边学、边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考核方式也坚持“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思想,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取消了“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开放式、全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即在每个教学模块结束后布置项目设计,每个项目设计包含该模块的知识点,根据每个项目设计完成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最后综合学生期末实践操作为总成绩。

2、课程开发标准与论证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依据形成的课改方案,通过同哈工大软件工程有限公司的专家反复论证,开发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案设计、课程考核评价、学习情境设计等。

3、教材开发

(1)以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选用

自20xx年开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成为全校的公共基础课以来,先后使用了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高职高专的专用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理论知识详尽,但实践操作相对较少,特别是案例部分往往脱离实际,使得学生感受不到所学计算机知识与自己所学专业的关系。从20xx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启动开始,该课程选用了由本校资深教师编写的教材作为过渡,并开发了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校本教材。

(2)教材设计理念

根据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以及课改课程内容标准,本课程确定了以项目教学为主框架,以案例贯穿每个知识块,以结合专业特点的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新教材结构。力求让学生能够以教材为主导,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快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未来就业打好基础。

(3)教材的开发

20xx年依据课程标准,专业教师在哈工大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人员的指导下编写并出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教材一套。该教材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4、课程资源开发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往的课程资源就是教材及实训指导书,以往的课程资源单一、运用简单,现已落后,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求异创新、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因此,课改小组在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上下了很多功夫,更新和拓宽课程内容与功能,建立了全面、综合、多变的课程资源模式。

开发的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实训指导、电子课件、教案、习题库、案例库、网络学习系统、考试系统等。丰富的习题库和案例库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网络学习系统包括:所有教学文件和教与学的媒体、提交作业、在线交流、单元自测、等级考试自测、新技术文章等功能。网络学习系统为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和协同学习提供了平台。可以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并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密切了生生、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另外,计算机是一门知识更新换代特别快的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通过在网上及时更新新技术文章,以确保学生了解最新的信息,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考试系统可以根据教师预先设定的时间、分数、题型自动组卷,并且根据评分标准自动评分。

5、课程实施

依据本门课程的改革方案,我们在20xx级和20xx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专业进行改革试点。

在改革试点过程中,我们选择教师的标准是:应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能力、项目课程和教材开发能力,必须有企业工作或锻炼的经历。

在改革试点过程中,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计算机教学需求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意愿,努力实现“因材施教、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教学原则,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

二、改革成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目的,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适合学生特点、满足学生需求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自改革以来,在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得到教务处的鼎力支持,使得该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新课程标准

通过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包括行业、企业专家调研和访谈,毕业学生调查、在校学生调查等,完成社会需求分析。与企业专家合作,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完成职业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系,确定学习领域,选取学习情景的载体,校企合作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完成学习情景设计,根据学习情景完成教学场景设计,开发了课程标准。

2、发表论文五篇

20xx年在华章发表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实验分析》,20xx年在知识经济发表了《分层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上的应用》,20xx年在科技信息发表了《职业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20xx年在长春教学学院学报发表了《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20xx年在活力发表了《浅谈在课程改革中对高职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认识》。

3、编写教材一套

20xx年依据课程标准,专业教师在哈工大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人员的指导下编写并出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教材一套。该教材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4、通过本门课程改革,申报省级科研项目一项

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课程组全体成员在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上都有了迅速提升,于20xx年4月申请了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现已结题。

5、教师、学生纷纷在各项赛事中名列前茅

学生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国家比赛中频获佳奖,累计奖项有:参加“20xx年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IC3)海峡两岸赛”总决赛荣获季军奖1项;参加“20xx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加“20xx年C调的华丽-H3C杯黑龙江省高职院校计算机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教师组个人赛二等奖1项。参加“20xx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参加“20xx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三、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虽然取得了一些的成果,但并非尽善尽美,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计算机知识更新较快,新教材还没有完全跟上计算机知识的发展速度。

2、由于其他专业的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如何让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与时俱进仍是一个难题。

3、由于开发的教材主要参照本校开设课程的课时设计的,是否能通用、且适用其他高职类院校还需调研。

4、学生课余自主上机学习的环境有待改善。多数大一学生没有自己的计算机,我校业余开放的机房还远不能满足学生课余时间上机,学生不能保证充足的练习时间。

5、现有好多班级是不同专业合班上课,在课改过程中,难于实施“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

6、学生学习起点差异较大。现在许多来自城市的学生,由于学校、家庭及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中学时已经学习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有的甚至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了。这些学生在进大学时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山区的学生,进大学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没有计算机知识。这样就给“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讲的内容已经很熟悉或者感觉太浅显,水平较低的学生却感觉很深奥,很多内容很难理解。

为了深化课程改革,现做如下打算

1、通过参加培训、参加实践锻炼等方式,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水平,教师还可以准备大量的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料,及时更新实践内容,以把最新的知识传播给学生。

2、进行及时、深入地专业调研,以便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所学专业与时俱进。

3、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可以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如何学习该课程以及对课程中每个知识模块达到的水平要求的指导性文件,学生可以对照自己的水平情况,申请相应模块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13篇

计算机实训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我感觉自己还有好多东西要学,还有好多的东西不懂呢!这是我大学以来第三次实训,每次实训我都感觉学到了好多东西!因为是一天到晚的不间断训练,所以记的会非常牢固。不像平时上课,每上两次的理论课却只有45分钟的实际操作。在课上,有老师在前面演示我们都还能跟着做,可轮到我们独立完成的时候,因为实际操作的少,早就忘光了!我很感谢学校有实训这样的安排,把我们这一学期学的东西系统的集中的进行训练,对我们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要感谢我们的窦老师,窦老师很温柔,也很有耐心,即使老师讲了很多遍的问题,我们不会,老师还是会走进我们给我们耐心的指导,还给我们讲一些学习计算机的方法,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哪方面不足,需要加强,也让我们了解到哪些需要认真的学习,那些是重点,不是没有方向的乱学一通,什么也学不好!

经过这次的实训,我真真确确的感受到了计算机在我们生活中工作中的运用,这些软件、程序能让我们提高工作的效率,更直观更便捷的切入主题。这次我们学习的是数据路的原理及应用的各方面知识,由老师带着我们不断操作。accesssxx能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共享数据库信息,能把数据

库信息与wep结合在一起,实现数据库信息的共享。同实,access概念清晰,简单易学、实用是适合企业管理人员、数据库管理员使用的首选。我觉得学习了这个,对我参加工作后制表、创建查询、数据分析和材料演示都有很大的作用,这样,我们能更清楚的了解信息并进行分析。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之中,因为要操作的东西很多,有时错一步,后面的结果就无法显示,而自己的计算机又太差,根本检查不出来是哪里出了错!这时候,老师都会耐心的过来帮助我,我很感谢窦老师也很感谢学校能安排这么优秀的窦老师来教我们!只是,我们太顽皮,有很多东西老师讲了我们也没能记住,我想在此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下学期我们一定认认真真的好好学!

一个星期的实训课很快结束了,我发现我对计算机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只知道玩游戏、娱乐和简单的应用。通过这次的实训,我了解到,要真真正正的掌握计算机程序还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儿,但真正掌握后,它带个我们的将是无穷的便捷与科技,我喜欢高端便捷的生活。我希望我能做计算机这个万能机器人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我会努力加油的!感谢学校,感谢老师给我的帮助,让我的思想、技能又上了一个台阶!感谢!加油!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14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培养;教学方法

虽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历经几次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掌握了常用的电脑操作技能,教学停留在操作技能层面,忽视了计算机思维的培养。有人认为计算机只是个工具,现在的应用软件已经“傻瓜”化,人机交互性很好,使用计算机并不难,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可开可不开,课程常被边缘化。要走出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困境,基于“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学任务的大学计算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一、计算机思维的定义

什么是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陈述一个问题,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并用最有效的办法实现问题求解。计算思维能力,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而且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最基础、最普遍、最适用的基本技能,就像阅读、写字、算数一样。基于“计算思维”为核心教学任务的大学计算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对问题进行求解、系统设计和行为理解的能力,并能自觉地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研究与将来的工作中。

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设置、重点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要围绕六大重点核心教学要求(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硬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1+X的课程设置方案”分成两个教学层面,“1”属第一层面,即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开置通识课程;“X”属第二层面,是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几门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可根据各专业需求构造成不同的课程组,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来开设。以上这些都为新一轮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计算机思维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规划

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初步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掌握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基于网络的协同能力和信息社会终身学习能力。根据培养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11章: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运算与编码基础、数据库基础、操作系统、常用软件、Internet应用及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信息安全基础、信息检索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人类行为理解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各章节知识蕴含很多拓展学生计算机思维训练的知识内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有机融入思考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掌握计算机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三、基于计算机思维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分为三种:基本理论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计算思维能力训练。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灵活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着力实践动手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的原则,以训练为主线,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采用“四步骤”的教学方法。

1.引入案例,提出问题

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演示,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了解案例的应用背景。在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师设计若干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Excel电子表格中要求学生掌握数据筛选、分类汇总、数据统计分析等,单讲理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需要围绕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案例。在教学中可以某单位工资发放的电子表格为案例,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2.案例分析,透析问题

对教学案例进行演示分析,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如,讲解Excel数据管理知识模块时,以分析某单位工资发放情况.xls为案例(如下图),围绕着计算实发工资、计算工资的合计和平均值、按工资高低排序、对部门工资进行分类汇总等进行演示,该案例涵盖了公式、函数、排序、分类汇总等知识点。成功的案例教学,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案例的内容应涵盖主要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案例讲解过程,即是讲授各知识点的过程。

3.案例重现,解决问题

案例演示结束之后,要引导学生对各知识点和操作要领进行归纳、总结。对刚才案例的实际应用意义、重点难点、易错的知识点等及时进行总结、引申和提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求解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

4.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为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课后应及时布置相关的难度不一的课后作业,供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如,讲授工资发放的案例之后,围绕着电子表格公式和函数使用、排序、分类汇总等知识点,布置学生课外完成期末成绩.xls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总成绩、平均分、排名、按课程分类汇总等的操作。

总之,在当前的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更重要的是培养面向典型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大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九校联盟.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北京:中国大学教学,2010(9):4,9.

[3]何钦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4]朱鸣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3-35.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15篇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时候运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包括表格制作都用Word,觉得还不错,但是经过学校的计算机培训后,才知道Excel制表简单实用。本期计算机培训的内容是电子表格,我就认真学习了Excel,随着对Excel的了解,渐渐知道了它的常用功能,在实际运用中的确方便多了。

每学期学生的成绩登记及核算成了很多老师和我的一大难题,比如:原来要统计学习考试成绩,先用Word制表,然后统计成绩,再用计算器算出平均成绩;现在只要把成绩输入Excel,就可以得出平均成绩,还可以按升降排序等等。

当然在学习中,还学习到很多Excel简单操作的知识。如:

1、F4与格式刷的区别:F4是把上一步操作的格式复制到目标单元格,而格式刷是对所选单元格的所有格式(包括颜色、字体、字号、背景、边框等)复制到目标单元格。

2、反转表格:即将表格的行和列颠倒顺序。方法:将表格全部选中,按鼠标右键复制,然后在空白单元格点右键选择“选择性粘贴”,再选中“转置”,点确定即可。

学了Excel的基本操作知识,补充了我们多媒体教学手段中的空缺。感谢学校及计算机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只要一有有机会我还要努力学习它,运用它,是自己工作更轻松,更愉悦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16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基础课程;实验教学

21世纪是信息发展新时代,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能够带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更能够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从军事科研逐步拓展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和各个环节,其生命力顽强,发展迅速。因而教育过程中培养复合型的实践人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效的培养情况,完善传统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弊端,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计算机基础教学内涵

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展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主要为学生将来应用计算机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为其他专业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该课程主要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及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养,因而该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在进行课程组织、选取内容及授课深度,都要有别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

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课程设涉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基础计算机知识的通用性概念、技术层面及应用,不涉及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例如,当运用某种语言设计程序时,需要学习数据、网络、多媒体等各项相关技术及硬件等技术应用。学习这些知识不但能够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更能让学生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计算机应用中,引入计算机科学理念中的技术和方法,另外让学生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看待和运用计算机,更是学会处理计算机应用中的各项可能出现的问题。

2提升计算机教育水平的方式

针对当前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计算机基本教学园林,这主要能够迎合学生的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让计算机多领域技术水平得到强化。比如以高校计算机教育水平为实例,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形成符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框架。

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关注实验教学

根据资料调查显示,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近年来受到的关注点颇高,其中硬件、软件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其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力量的强化,将为技术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因为该学科的发展速度较快。所以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也比较快,加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开展时间较短,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不断完善、改进课程知识体系及实验体系,使教学工作更为专业、科学和规范。并让学生在规定的实践内掌握和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就要求在教学体系中注重并且突出实践教学工作内容,设计符合实际要求合理的实验项目,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过程,试验中激发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在上机试验中学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解决实际问题,这将有助于为社会配合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教学目标,让理论实际知识相互融合。

结合课程及职业生涯

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计算机课程和学生的职业规划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知识将是为社会实际应用,并让学生了解其课程的发展与各个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有选择性的学习课程,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课程和就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将教师从“教学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也因此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的过程,较好的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另外,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个人能力、学习情况,实现分级及分层教学。了解不同学生的就业发展规划总体特点,可以开展学分制、选分制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让教学制度更具弹性。学生也将获得比较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也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夯实的基础。

教学中融入具体的项目实践

主要以市场和企业等相关的工作环境为主要的背景,在现有的硬件环境及规定的实践和范围内,规定参与的人员,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环节。在规定实践范围内要能够排除企业的网络安全隐患,优化及完善某一个项目或者某一个公司的数据结果,满足用户的需求或产品硬件售后的升级服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技能水位和综合素质,组成不同的实践项目活动小组,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锻炼学生和其他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沟通合作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在项目过程中找到问题、分析问题、交流问题、并在书籍查阅中形成深入思考的能力。为在校学生营造独立思考及团队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模拟工作状况和工作环境,这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掌握和具备一定能力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实际工作情况,开展项目小组合作,让学生先融入到工作环境中。项目的选取需要适应计算机的行业及岗位情况,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热情,让学生适当的体验将来的工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提升计算机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主要教学过程的前瞻性的教学成果研究,因为计算机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学科,很多知识更新换代较快,但是教材知识因为具有时间更替性,多数不能及时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了解前沿,及时将动态学科和前沿技术结合应用,完善基本教学知识的过程中,重视社会的总体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适当开发新的知识单元。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计算机学科的更新发展速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潜能,为社会的发展输送技术型、学科型的综合应用人才。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最终传授者,教学过程中地位至关重要。新形势下运用计算机教育教学新特点,教师也要与时展相适应,加强自身知识建设,注重专业技能知识建设,更要适应时展情况。因而需要通过自觉学习,并和其他高校发展相一致,参与技能化培训等教学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手法和手段,发展自身的知识变革情况,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程。

3教学方法的设定

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运用的各类方法,是教学活动的运行关键因素。当前计算机教学方法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主要提出系统指导观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为提升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需要考虑运用的方法及各类方法组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需要服从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过程应以人为本。由于教学类型的不尽相同,同一课程中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也不尽相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模式包含: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教学模式从初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发展为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逐步转化为“网络化教学平台”,主要体现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的变革发展情况。因而计算机基础教师不但要体验网络教学过程中创设的各类教学环境,更要充分的考虑教学的基础效果和教学的整体过程,更要排除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教学做法。所以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为了真实的达到教学基础目的。

4教学环境的建设

教学环境的概念是,影响教学情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各项因素。其中包括:自然环境、教学物质环境、教学人际环境等因素。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近年来改善较大,所以很多院校明确其基础性的地位,学校的相关领导也能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和性质、特点,并且部分院校把搞好祭祀环境基础教育作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所以也凸显出计算机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计算机教育的开展,需要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设备,由于设备是学校物质教学环境的重要发展因素。所以近年来,各大院校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很多学校甚至拨出专款购进及更新计算机的设备,主要的作用是建设实验室,改善多媒体实验教学环境,并且进行校园网络建设,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项教学设备,让现代教学的物质环境出现新的发展态势。

5基础教学中需要深入考察的问题

第一,构建适合高校计算机技能的课程教学是满足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要求更多的高效教师产于实践研究过程。由于技能和其他教学的课程研究是高校教师总结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略。创新是教学中的点滴改变和逐步实践过程。第二,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技能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教学能力,学生要有实践教学能力。前期知识积累非常重要,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到稳扎稳打,点滴中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理念。第三,加大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实践研究,综合考虑教师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不要注重形式主义,要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完善学生的操作水平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多次循环实践研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改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构建高效职业教学发展新形势。第四,最终教学实践的研究需要在反复的实验验证中得到证实。但当前实验、总结、反馈、研讨等过程不够完善,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如果在今后能够深入的研究,认真的总结及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学习,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扩大和推广研讨成果。

6结语

随着信息社会的逐步发展,网络化的逐步深入,计算机教育工作也将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改革需求迫切,教育工作也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必须解决目前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遵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规律,了解改革发展要点,总结教育工作的具体经验,开拓发展,与时俱进,在积极探索中,将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推入新的高度,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17篇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为期一周的实训已经结束。经过这一周的实训练习让我们第十二组学到了许多知识,回头想想实训这几天我们确实是有很大收获的。

一周、看似很简短的时间,实际上按小时计算120小时却是个不少的数字,也许有些牵强。但是简短的时间仍是有效的,因为在这一周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接触了从来没有制作过的文件后台管理系统。这一周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进一步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实训过程中自己有很多的不懂,很多的问题,都是小组成员大家一起商量解决的。这次实训让我明白了我们实训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通过不断的实习来积累经验,进而才能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实践出真理,在这一周的实训确实是有些累但是累得有价值。学海无涯,好多好多的东西在向我们招手,等待我们去努力的学习。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实训开始的第一天我们并非是直接开始制作文件管理系统的,而是做十题C#编程基础训练,这十道题目都是建立在我们平时学习中所学习到的基础上的,一方面是对以前所学的一次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复习一下以前所学的,能方便在接下来的文件管理系统中进行网站的设计与实现。所以,相对而言,这十道题目做起来不算棘手。

第二天则是对文件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我们小组兵分四路,一个负责寻找合适的模板,一个负责网页的排版,另外两人一个负责后台管理的制作(即登录、注册、修改个人信息、修改和找回密码)另一个则负责文件管理的制作(即文件的上传与下载)。

后面的三天就是整组四人都将精力放在网站的制作上,一起编写所有程序的代码。我们制作的是文件后台管理系统,既然是管理系统,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仓库,所有用户建立的文件和信息都被保存在我们这,而我们所用来装载他们信息和数据的东西就是数据库,对于此网站而言,数据库是最重要的,而最多的时间也是花在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与网站的连接、记录集的绑定、数据库安全等方面。在运行的过程中,数据库出现的问题是最多的,最常见的就是数据库连接错误的问题,不过我觉得应该是自己不够仔细的原因。

这个后台文件管理网站能这么顺利的完成,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和小组成员的努力,虽然这次小学期实训我们小组只有4人,但是我们是一个有效率、有组织、有团队精神的小组,有效率在于小组制作网站中分工明确、讨论有目的;不仅掌握了动态网站的制作技术而且还制作出了自己的成果,自己非常高兴。经过这次小学期,我领悟到任何东西都要“学以至用”,学习了还不行还要看自己掌握了没,掌握了还不行还要看自己熟练了没,熟练了还不行还要做出一定成果。

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怎样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是我们应该好好考虑的,一个好的团队只需要有一个领导者,其他的人要做的只是服从,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最可怕的莫过于思想无法统一、个行其是。我们的小组是很积极的,都是服从组织的,听从组长的安排。而身为组长的我,第一次感觉到了身为组长的难处,给队友的安排工作的时候,是最痛苦的,排轻排重都不对,而刚刚好却又是件那么困难的事,到最后,自己的活和事都是最重,所以真的好辛苦,最重要的是,队友的不配合,让我觉得好委屈,很想哭,但是又觉得自己不能这么软弱,不能因为这么一点小小的困难就被打倒了,再过一年我们就会前往社会,那里的困难会比现在的上N多倍,如果现在这么点困难我就坚持不下去了,那以后又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呢?所以,我很努力很坚强,真的就让我坚持下来了。

当然实训的过程中我们遇到过更多的是网站代码编写上的问题,不过最后我们都通过问周围其他的同学,老师还有相互的讨论下,一一的解决了。现在变得好有成就感,原来我们也可以做出一个网站来,我们小组不是优秀的团队,很明白就自己的水平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在我们小组合作努力下,我们实现了。很明白他们出了很多的努力。所以很感谢自己小组成员们的努力,我们大家的努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18篇

通过这次短期培训,我们深深体会到:

1、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

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当今社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3、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等等,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全体参加学习的教师通过学习,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努力,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教育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19篇

一想到昨天接到鞍山新龙高新科技有限公司的电话通知我去实习,就觉得非常的开心,在经过几次面试的失败后,我终于通过面试了。竟是第一份实习工作,无论如何一定要把它做好,而且每个公司都不希望自己的员工迟到懒散,所以今天一大早就去鞍山新龙高新科技有限公司报到了。初次来到这个地方,开心激动的心情来迎接我的这份实习生涯。

随后由公司人事部做了入职培训,期间了解了办理入职手续的流程;熟悉了公司的制度以及公司内网和公司系统的使用。在办理了一系列入职手续。入职手续办理妥当后领到工卡,然后大姐就带着我去熟悉下公司环境,并和其他部门主管谈了话,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工作任务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工作的地方整理下东西,并去主管那领了电话,笔记本电脑和一些文化用品后,把工作要用到的一些软件装完后,还给了我一些文件让我浏览阅读,并让我了解公司的工作流程及详细情况,第一天的实习就这样度过了。

第一天去实习的时候,心里不可避免的有些疑惑:不知道带我的人怎么样,会不会太凶,会不会嫌弃我笨等,还有我应该要怎么去做事情,怎样做事才能不让老大失望,不让人看不起,也会担心事情做不好等等!我还是鼓足了勇气去挑战他,人都是在不断的困难挫折面前长大。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都是我的长辈们。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他们也都很热情的跟我打招呼。而且带我的那个人看起来非常的温和,这让我心里踏实了很多,毕竟这是自己第一次实习。

今天的工作任务是要熟悉网络维护人员具体做网络维护系统包括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五大部分。而对于我们一般的中小企业的网络来说,通常不需要计费管理。因为它主要应用于isp级的大企业,如电信运营网络商。安全管理则属于计算机安全建设领域。所以,我主要是做网络安全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20篇

教这门课程首先要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重要性,这门课程是中职生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现在的计算机越来越普及,无论是从事软件维护、计算机维修,还是网络管理,就算是为了自己以后能够买一台电脑,选购不会上当受骗,自己能够安装和维护,也要悉心学习。

计算机的组装与维修是一门理论性、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学好首先就要教育学生要有学习的韧性,不怕吃苦不怕累,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把理论联系到实践,再把实践运用到实际。

在教学上,身为教者,首先要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交互性强、操作性强、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文并茂、视频动画以直观教学,在网上下载最新硬件图片以及购买参数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室形象直观的传递计算机硬件信息,细致的讲解,一步一个脚印,融会贯通的讲好每一个知识点,用学生最常接触的手机、MP3、MP4等常见设施为例子,讲解存储卡,讲解光驱,用电视显像管成像原理讲解显示器等等,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兴趣。

其次,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的教材相对比较滞后,因此身为教者我必须及时补充更新,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适合现实需要的计算机发展人才。再者,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在专门的计算机实训室里,一节理论课一节实践,理论课上讲的内容要联系到实践,通过大量的实践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软件的安装与维护,培养和锻炼学生要敢动手、勤动手,为最终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维修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做好考核,增强教学目标的实行。为了更好完成教学,我专门制定了有利于学生提高适应社会需求,提升自身素质的考核方式。而我除了课堂提问考核外,更加侧重于教学实践,每次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我就会给以相应的奖励和评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21篇

20xx级机电1、2、动车班机械制图及CAD课程中的计算机绘图部分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在同学们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较好地完成了预定教学任务,下面进行本课程的总结。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计算机绘图课程授课计划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践课34学时,历经18周,圆满地完成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并进行了计算机绘图期末考查,绝大多数同学考查成绩都很好,没有不及格学生。

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相关专业高职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以机械制图为起点,以如何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机械图形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课程。

使学生在全面了解机械制图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刻理解AutoCAD的理论、观点,系统掌握计算机制图的方法、技术,具备在机械加工中绘图的实际技能,从而胜任工程设计及CAD应用和开发的工作。

学生应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开发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绘图方法,具有运用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图形表达能力和设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学习后续课程作好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努力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在课程教学中把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观摩教学等多种方法有机有序的结合,制作了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制作了基本操作和实例紧密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枯燥的教学内容,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全方位的自由互动交流。

在课程教学环节中,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和动车组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课堂教学在以往教学基础上,增加了能力训练内容。采取技能培养与素质拓展训练相统一的实践环节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软件的操作能力。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人的努力,许多学生都爱学习计算机绘图这门课程,今后应更加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22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基于PBL模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院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以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为目的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提高学生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现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已经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必备技能,因此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但是该课程尚存在以下问题:[1,2]

1.学生基础差别大。由于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经常接触使用计算机,对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非常熟悉;与之相反,有些学生从未或者很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基本硬件认识不清,甚至有的学生不会开关机。这样导致有些学生认为教师一节课讲授的内容太多,接受不了,有些学生又认为内容简单,心不在焉,从而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尺度。

2.课堂讲授与上机实践环节脱节。目前该课程虽然采用多媒体课堂讲授、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且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的学时达到1:1,但是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一般是分开进行,学生上课所学的知识或纯理论操作,在上机时已经忘的差不多了,导致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过程周期过长,学习效果不明显。

3.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认为该课程的重要性不及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并对计算机的应用认识不充分,因此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是极为有限。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高校老师一直都很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变革,使用了多种新型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如:案例教学法、基于PBL模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协作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SCL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内涵却是相互融合贯通的。

二、新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23篇

经过短短一星期的计算机实训,我深深体会到电脑的神奇和奥妙;也意识到自己在计算机上还有许多不足。老师布置了一些的作业给我们操练,在老师精心的指导下我已把excel,word,outlook,powerpoint等操作的很好了!现在我们已步入大学,经过半年的在校学习,对电脑还只是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但在这学期期间,一直忙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没能有机会放开课本,真正切身感受计算机魅力,所以在实训之前,电脑对我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通过这次实训,我们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离我们不再遥远!据我了解,大多数同学都以前接触过电脑,也有玩过一些游戏,却不懂操作一些对我们以后工作有用的系统。对于我们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渗透较少,之前都是老师操作为主。此次实训就不同了,同学们都作了充分准备,在活动中同学们都提前来到教室上课,每位同学都认真的操作、练习;听着“嗒嗒”的打字声,心里真的不亦乐乎!和我们一同参与实训的还有姚远老师和滕晓焕老师,在实训中也分别给予了我们指导,并且做详细的讲解,这次实训活动十分成功,除了各位同学的充分准备,还要感谢学院和食品系的各位领导及专业老师,没有他们做出努力,给学生手操的平台。

通过这次实训,我们对电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做二十一世纪现代人不但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超强的电脑操作能力,正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为一名食品专业学生来说,必须有较广的社交圈和开阔的知识面,所以要把电脑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然而,在我参加培训的第一晚上,我就发现自己错了,此次的电脑培训与以前参加过的培训大相径庭。以前的培训都是应付考试的,实用性不强,而且那时学的东西,在工作中用的不多,时间长了不用也就忘记了。而这次培训的内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和工具性很强,都是平时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参加培训的第一课时,我就专心致志地听讲,把学习内容与以前操作不规范或不熟练的地方进行对比,感觉学习效果很好,受益匪浅。特别是excel的学习,因为平时用得比较少,掌握的也不多,不想去进一步的学习,所以对excel的操作不熟悉。这一次正好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次培训,使我的excel的操作有了新的认识,也掌握了几种方法。还有幻灯片的制作,原来从没有制作过,通过这次学习发现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简单的制作我已经基本上掌握。现在想起来这种培训是必要的,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正因为学习上有所收获,思想上也就豁然开朗起来。说实话,近几年,觉得自已也不再年轻了,还学什么啊?得过且过吧。虽然对待工作还是尽心尽力地去做,但对于学习的态度则是能应付就应付,不想应付就是偷点懒吧。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在学习上的动力就不足了。通过这次培训,我觉得要改变这一错误的思想,想把各项工作做好,就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也只有不断的学习、充电,才能提高自已的工作能力。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24篇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应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建设应适应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结合各地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及高校实际,研究适合培养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材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由于不同专业所涉及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不同,笔者提出了自下而上的“1+X+E”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1+X+E”的课程体系即为1门核心课程(必修),X门核心课程(必修或选修)和E门提高课程(选修),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1门核心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其教学目标为培养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打基础,为后续课程做准备。“X门核心课程”为一组计算机技术基础应用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一般不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而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E门提高课程”为其他选修课,在核心课程基础上,开设高级程序设计与算法系列课程、数据库及网络系列课程,这些涉及计算机前沿技术的课程,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部分学生希望较深入地掌握应用开发技术的需求。“X门核心课程”中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应根据专业性质、工作需要、学生基础、学习的难易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区别对待。如理工科的学生,应当具有开发应用软件的较强能力。为此,应当根据需要学习算法和数据结构、操作环境和操作系统、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等知识。文管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应用软件使用和开发能力。应当学习数据库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课程。

当前,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成为一项基本技能,计算机教育已成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还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作为学生能力的评价标准将不再适宜。目前,学生对考试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传统应试阶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内容单一,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有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在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时,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以后还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高校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手段要多样化,在评价中肯定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不迷信唯一答案。应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熟练程度作为主体,还应包括平时上机能力、与专业课结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可采用“模块化”的考核方式,分为基础模块、综合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

考核形式也可多样化:平时成绩考核、期末成绩考核、等级考试考核、考试系统考核、大型作业考核。全部采用上机考核的形式,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强调实验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平时成绩考核:指平时学习的作业情况、实验出勤和实验效果等,此外,课堂讨论、课堂表现、实验效果等均作为平时成绩,占成绩总评的10%~20%。期末成绩考核:应以能力考核为主,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程度,突出学生对计算机的构成、网络的组成等概念的理解,占总体比例的20%~30%;实验操作技能主要考查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突出学生能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学习的一个工具来使用,占总体比例60%~80%。等级考试考核:是期末成绩考核有益的补充。以能力考核为主、规范考试方法。考试系统考核:建立涵盖了全部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每张试卷中主观题目(考察基本计算机理论知识)占20%~30%,其余部分均为计算机操作技能题目,集中体现了该课程以实验技能和操作技巧为主的定位。大型作业考核:结合本专业的需求,出一些项目作业让学生完成,可以以论文、讨论形式提交,从中可考察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还可以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若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另外,学生们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模块化教学,因材施教。根据这种情况,建议各高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内容分为若干模块,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可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演示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FrontPage网页制作工具。学生入学后进行分模块测试,测试结果分成三个等级,完全具备上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的为第一等级,达到第一等级后可免修该课程的所有模块;部分达到要求,还不完善的为第二等级,学生可以学习自己不熟悉的模块;没有或较少接触过计算机的为第三等级,按现有的教学大纲和学时进行教学。这样在一学期授课结束后,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达到大学生应具有的信息技术素养。实地讲解,精讲多练。将部分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放到实验课中讲解,同时适当增大实验课课时。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25篇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已进入空前繁荣阶段,电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提高,使人们对于电脑的使用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信息处理上,电脑的功能性、便捷性和多样性更为人们有意识地创作活动提供了便利。计算机教学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为了提高我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应学校要求参加了20xx年暑假“双师型”素质提高培训班。

8月5日至21日,我参加了南昌工业学院开办的的《计算机平面设计》素质提高培训班,主要内容为装饰美工。通过这次素质提高培训,受益匪浅,使我对平面设计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授课理念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接下来我就阐述一下我的感受,与对这门课程感兴趣的老师与同学们共勉。

1.教学要体系清晰,重点突出

讲授一门课程,必须搞清楚这门课程的历史沿革,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清晰的把握该课程的宗旨和终极目标。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我们所教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专业背景是什么样的,学生的层次是什么样的。高校的层次结构不一样,而且本门课程针对的专业也不一样,专业不一样侧重点肯定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只有明确了这些信息之后才能确定教学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对于这次培训的学员来说,基础不一,知识厚度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先把教学内容的体系传授给大家,再由浅入深进行教学,并根据考试内容进行重点教学。

2.操作实践的取舍

现在很多课程都开始设置实践课,而且多是综合设计型实践,验证性的实践反而越来越少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思维和动手的能力。但是在本门课程里面理论性的东西太多了,我认为给学生开展验证性的实践比较合适一些。特别是此次教学,理论知识枯燥,而动手却来得更加清楚明晰,对于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更有利。

3.课程中关于教学安排和实验安排的问题

在本次培训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Coreldraw软件的教学和实验安排。此次培训中,很多老师都说到了在中等职业计算机教学课程中应该介绍图形的基本理论,作为后续平面设计课程的基础。在听了这次培训中授课老师的后,深有感触,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的学员的教学和实验安排有了新的思路。首先,应从应用入手,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和学生的互动,以应用为主线,从基本的图形绘制入手,在讲课过程中增加应用实例,理论教学贯穿于应用实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实验内容,实验内容也商业标志设计应用,让这类学生真正可以通过这门课程学以致用。

4.总结

精品课程的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丰富的。在计算机平面设计这门课程的培训中,大家通过讨论学习,形成了一些新的授课理念,不管培训的目的是在课程上还是在精品上,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把我们这门课程教好,让学生们更容易、更有兴趣的学好这门课程。

通过这次培训,不仅学到很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和其他学校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大家坐在一起畅所欲言,互相讨论,交流,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让老师来帮助解决,这样使得相互之间都得到了学习,巩固知识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希望今后能多举办一些这样的培训,因为计算机知识更新是很快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把工作做得更好。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26篇

实践育人是目前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尽管多年来大学教育一直强调教学实践,但是如何完善实验环境,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新模式注重实践教学体系,从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人和事,使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突出计算机技术在相关专业和交叉学科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拓展学生的自我学习空间,构造多层次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渗透力,面对未来敢于挑战。基于新模式构建的课程体系突出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从单纯的技能培养上升到强调通识知识、文化的学习和对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围绕新模式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构建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的实践训练平台。

2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新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新体系以学分制为基础实施目标管理,设定总体学分要求,学生可据此自主构筑知识结构。新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如下3层:

(1)素质培养层。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培养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文化基本素质,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方面打基础,为后继课程作准备。

(2)思维训练层。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基本方法和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为目标。计算机程序设计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的一门重头课,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领域,覆盖面向对象的C++、Java、VB、Web等不同的实践环境,支持实现分类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3)拓展创新层。该层目标是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创新意识。通过一组选修课程(如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课程、前沿技术的计算机课程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专业需求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以培养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按照新的教学体系,以文化修养熏陶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计算思维素质培养为核心,以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体系(以下简称“新体系”)。新体系横向划分为4个层次,重视操作型和技能验证型实验,普及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鼓励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第1层次为文化修养熏陶。学生通过计算机认知学习平台了解和认识计算机,注重计算机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作用和新的发展趋势,加深对计算机的学习与理解。该层次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如文字处理以及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学生可通过立体化学习资源以及课外辅导自行完成。第2层次为基本技能实验。以操作型和技能验证型实验为主,注重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以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为主,如掌握信息获取、数据处理、信息展示等相应软件的使用。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实训等方式在开放的软件实验环境完成。第3层次为计算思维素质实验。以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为主,训练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重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和网站与网页设计等课程。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根据专业需求进行选择。本层实验强调提高软件应用能力,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第4层次为综合应用与创新实验。本层次包括计算机硬件、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课程,以创新型、新技术和高层次应用实验为主,重在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本层次的教学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强调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科研项目实验项目内容。学生选择相应实验项目后,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对实验项目进行分析和设计,以小论文或软件形式给出结果。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

堂上不曾讲授过的知识和问题,由于不能尽快获得教师的指导,使得一些疑难问题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此,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对教师工作进行重新配置,保证线上和线下都能参与辅导。同时,安排高年级研究生进行实时线上辅导,安排教师在实验室值班,承担起学生课外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辅导。我们构建以能力为主导的课程考试机制,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即学生如何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考试机制将提高计算机实测比例,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客观评判。总成绩为“基础知识+综合实验+教学参与”,占比为5:4:1。建立学习奖励机制,即成绩结构中的教学参与成绩,对学习拓展模块和参与创新型实验的同学,综合其实验报告、实验结果演示、答辩等环节,对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进行评价。在课程的总成绩中,实验成绩所占比例由20%提高到40%,对其别优秀的,经过答辩组老师的评议,其成绩可直接作为该课程的成绩,免予期末考试。“惠及大众,培育冒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ACM-ICPC(ACMInternationalCollegiateProgrammingContest)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当代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展示其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平台。为此,我们构建了以ACM程序设计竞赛为基础的拓展创新训练平台,坚持“惠及大众,培育冒尖”的主导思想,践行“赛课结合,赛练互动”的执教方法,重视“训练平台,管理机制”的建设环节,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ACM程序设计竞赛是少数精英型学生参与的活动,但是也不能曲高和寡、脱离大众。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国内、国际不同层次的计算机竞赛要求,在重点培养拔尖人才的同时,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面向全校开设讲座以及校内竞赛,达到鼓励一般、重点培养的目的。

4差异化教学实践模式

基于学科差异的分类教学

好的教学体系需要一个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来支持。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对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每个专业的计算机能力要求差异较大。在对北京交通大学各学院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专业需求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根据“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层次”构建如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和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学科专业分为3个大类:理工类、人文/外语类、经济/管理类。知识结构分为3个模块: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和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培养层次分为2个层次:基本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强基础,重技能,鼓励创新”的层次教学结构,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分为基础知识、专项应用和综合应用3层;实践能力分为基本技能、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新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考虑学生的个体和专业差异,培养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如图2所示,基础教学强调对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该课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各自的基础选择学习或免修。个体培养面向优秀学生(如思源班、卓越工程师计划班、国际班等),该部分教学与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相结合,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拓展视野,提高能力。

基于过程的模块化课程教学

在分类、分层次教学体系中,每门课程采取“重基础、强实践、过程考核”的模块化教学。每门课程包括基础知识模块和研究拓展模块。基础知识模块为本课程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拓展模块为根据授课对象构建的该课程的专项应用知识和技能。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状况不均衡,为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求知欲望,考试采用阶段性过关考核方式,每学期安排至少2次考试,对于已学习过相关内容的学生可以参加第一次考核,通过后进入优秀学生培养过程的学习,进行拓展模块知识的学习。拓展模块由任课教师根据所在教学班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体现个性化教育。

实践教学新体系

建立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新体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新体系压缩了课内教学时数,增加实验时数,同时精选知识点和技能点。教师在课堂上讲出内容的精髓后,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练习实验相关的技术和方法。教学和实验时数一般达到1:1甚至1:2,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24学时上课,24学时实验教学,再加上24学时的课外实践。

5教学实践与成果

新课程体系应用

2012北京交通大学新教学计划规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选修学分为4学分。根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教育理念,大学本科学生入学后先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然后选修1门程序设计课及相应的课程设计。

教学实践成果

新课程体系经历了“研究—实践—调研—修改”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我们从教学实践中找问题,发现新方法,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1)开展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利用自制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突出实验教学中的分类、分层的分级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新课程体系在2010年选择了3个学院、4个课堂进行试点,2011年开始在新生范围内试运行,2012年在全校范围内试行新课程体系。2)突出过程考核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能力检查机制。利用自主研制开发的在线考试系统和试题库构建灵活的考核机制。自2008年以来每届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全部采用“实验作业+课程设计”方式,强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采用笔试和上机编程相结合的模式,其他系列课程则分别采用开卷、半开卷等模式进行考核。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27篇

五天的计算机实习结束了。期间,我们通过计算机上机的实践,熟悉了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加强了计算机编程潜力,培养了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交流合作的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计算机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与平台,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xcel是进行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操作重要办公软件,本次实习任务中,我们着重练习了公式与函数在Excel中的运用,表格制作和修改技术,其中我认为如何将数据与表格联系起来是任务的难点,通过多次向同学老师求教及自我对操作的摸索,最后成功绘制出“长春工程学院的成绩报告表”。在软件的应用中,我还学到了不少关于Excel的操作小技巧和任务完善的细节操作,这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注重细节的重要性并培养了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

PowerPoint是制作和演示幻灯片的软件,能够制作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剪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的演示文稿,把自我所要表达的信息组织在一组图文并茂的画面中,广泛用于介绍、教学及展示自我的学术成果等方面。通过对xx专题的一组幻灯片的制作,我更深刻、全面地了解了多媒体技术,掌握并巩固了幻灯片制作修改方法,个性是在幻灯片的模板应用、修改,设置超链接及幻灯片动画制作方面,我的潜力都有所提高。在搜集资料方面,网络的应用使制作的效率大为提高,这也使我体会到:作为当代大学生,熟练掌握网络搜集资料方法是我们进行学习、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技能。对与一名工科大学生,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经过一个学期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理论的学习,进行计算机上机编程十分必要。本次实习的编程任务有难有易,对我来说,既是一个锻炼,又是一个再学习再巩固的过程。在编程过程中,我的逻辑推理潜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认识并掌握了一些经典算法,最重要的是学到了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掌握了必须的程序调试技能,并且通过查阅资料再学习的.过程解决了一开始难以下手的编程难题。对于日后我们的工程专业计算机方面的运用有着重要作用,是我们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发软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础,在编程实习中我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严谨的态度使我受益匪浅。

本次计算机实习使我收获的不仅仅仅是经验与技巧,更给我以方法的启示和潜力态度的培养。在此也感谢学校为我们带给的良好实习环境与机会,感谢老师在实习过程中给予我的指导。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28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问卷调查;教学改革;分级教学;双基一能力;计算思维

0、引言

当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已基本得到普及,但由于各地中学软、硬件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落实信息技术教育会有较大的偏差,导致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和操作技能参差不齐。大学计算机基础目前仍是各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提升和拓展,课程目标从“双基一能力”(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逐渐提升到计算思维方式的培养,技能上强调综合应用,思维方式上突出归纳和理解。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知识更新极为迅速。昆明理工大学生源几乎遍布全国,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昆明理工大学从2008级起实行分级教学,将学生分为普通班和提高班两个层次。普通班面向计算机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学目标定位于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学习中,的一般问题。提高班则面向少数优秀学生,使他们在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同时,提高自身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具备更高的信息素养。提高班的考核方式以综合设计为主,优秀作业将进行现场测评和答辩。

在分层次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分班,如何更好地组织各层次学生的课程教学和考核,如何使绝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意愿进行全面了解,并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足进行全面总结。为此,笔者对昆明理工大学2012级全体学生人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情况和课程教学情况分别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采用自主开发的网络问卷调查自动汇总系统进行。调查对象为昆明理工大学2012级所有学生,共4915人。其中,第一轮调查的时间为课程教学的第3周,主要调查内容为学生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以及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包括文字录入、Windows XP操作、Office 2003操作以及上网操作等,问卷共包含问题15个,其中单选题11个,多选题4个。第一轮调查的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为进一步深化分层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第二次问卷调查在第15周进行,主要调查内容为学生在各教学环节中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课程安排和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问卷共设置问题17个,其中单选题16个,多选题1个。第二轮调查的结果将为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相关信息和思路。

2、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计算机基础调查

参加第一次问卷调查的学生为360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有1 308名学生未能参与答卷,其主要原因是机房网络连接故障,学生无法访问网络问卷网站所致。本轮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如下。

(1)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况如图l所示,基本没有按照教材和大纲要求完成教学。86%的学生上机时数低于70学时,其中近16%的学生“几乎没有上信息技术课,上机随意玩电脑游戏”。

(2)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及汉字录人情况如图2所示。约75%的学生能熟练使用鼠标和键盘,其中汉字录入较熟练的学生达43%,基本没有用过电脑的同学仅占2%。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29篇

在学习之初,我认为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不重要,以为计算机课只有在电脑上学,实习才能学得好。事实上,没有地基的大楼是盖不起来的,同样的,不学好书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即使你面对计算机,也会有束手无策的时候。学习计算机时,开始的时候抱着一种新奇的态度,于是热情高涨,后来,可能觉得课程枯燥,翻来覆去就只有那么几种操作,于是就慢慢放松了学习。以为电脑很容易,自诩是上网达人,就对电脑无一不精通。这是一种自我膨胀,自我满足,是一种浅尝辄止的行为。于是,在很多时候,由于基础不牢,便地动山摇,闹出笑话,或不能真正解决眼前的问题。

理论与实际总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差距有多大,只有亲身经历了才有发言权。的确,教材上有各种操作步鄹及操作的效果图,但实际操作时,我们未必能一击必中,就做到像教材那样,所以实习时很有必要的。且必须多实习。一次做不到,就要多做几次,熟练操作,掌握各种操作的效果,并找出每次失败的原因。

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我深知不能将问题烂在自己的肚子里,让其成为永远的问题,我积极向老师多请教,或向精通的'同学请教,学会了在网络上寻找解决的方法。学习电脑的关键在于实践。要经常触碰电脑,熟悉操作,就像学习外语,如果不经常背诵单词,就会忘记得干干净净。而且要将所学知识充分用于实际,为自己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在课程之外,我还自学了VB和AUTOCAD2012,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明白了很多以前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也掌握了许多之前闻所未闻的功能,也学会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谢谢您,周老师。这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我将一生适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30篇

参加计算机实训,虽然时间紧,学习任务较多,但是的确是从实际培训出发,做到了通俗易懂,由浅入深。通过实训,我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了中文WindowsXP及OfficeXP,学习了WindowsXP的操作,Word的操作,Excel的操作,演示文稿PowerPoind的操作,以及网页的制作,电子邮件的使用,信息资源的整理与发布。本次实训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来说确是受益匪浅。这次实训为我们搭建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使我们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不断提高和成长。并能在以后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老师介绍了我们用到的办公软件等常用的几种软件在应用技巧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并针对大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点、讲解。相信经过这次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使用这些软件肯定能够得心应手。虽然这次培训的时间很短,但每一位老师都很有耐心,对于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总是一遍遍地讲解,这让我很受感动。在与同行的相互学习、交流中,我收获颇丰。

为了使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我要经常与同层次同专业的学员组织起学习兴趣小组,大家在一起交流讨论学习问题、体会、经验。并由学习好的学员带领大家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遇到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可以让自己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而对帮助解答问题的同学来说也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另外要充分利用网上答疑时间,在答疑前做好准备工作,对学习中的疑问事先有个总结,以便在答疑时能有的放矢。

实训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计算机的硬件与系统软件的安装,维护知识。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景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并让我们自己积极动手操作,结合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使每个学员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尤其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老师的一句话:“学习计算机就要多动手,不怕出错!”

其次,学习了几种软件的应用技巧,同时也学习了一些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如下载音频、图片资料)经常出现的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次学习,一定会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计算机运用的得心应手。为了提高大家的认识,老师不仅采用实物演示的办法,而且还为我们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来为大家讲解有关的知识,介绍了一些平时我们很少用到的方法,对我们今后自己的操作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次培训,明白了要多了解了相关知识,读思考,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学以致用,计算机网络使学习、生活、工作的资源消耗大为降低。我们是新一代的人用的都是高科技,也随着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高科技的,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不过有时也要动我们的脑子,要个人亲身去体会,去实践,把各项命令的位置,功能,用法记熟,做熟。提高我们整体的知识,打好基础。同时学到很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和其他人员之间的交流。大家坐在一起畅所欲言,互相讨论,交流,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让老师来帮助解决,这样使得相互之间都得到了学习,巩固知识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希望今后能多举办一些这样的培训,因为计算机知识更新是很快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

我相信在更多的学习机会中,我们懂的也会越来越多。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每个人应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经过几天的学习计算机的过程,我感到了学习的快乐,也尝到了成长的快乐,这就是学习并快乐着吧!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31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是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高职学生有较强社会实践活动能力,但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差;有自己的主见,但学习的自信心差;对未来的就业与现在的学习目标有感性的看法,但缺少理性的认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传统精英式的“先说后做、光说不做”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合高职学生,高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学生尚未很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相关软件的熟练使用,如很多学生还不能按学校的要求对毕业论文 (设计) 进行排版,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材建设滞后。高职教材多是本科教材的“翻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完备性,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

2)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原创性的教学课件,理论讲授过多,多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应试教育方法。

3) 实验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多简单按照教材设计实验,有些题目缺乏实用性和综合性,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内容的控制性差;学生上机任务不够明确,没有探索空间,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实验目的性不强。

4) 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

3教学改革与实验创新

要解决这些问题,高职教育必须开展以实验为先导的教学改革。

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步骤设计和实验文档组织等诸方面的考虑和安排,我们尝试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编写了主要用于实验也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程》通过一系列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实验练习,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实验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全部实验练习包含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各个方面 (见表1) ,包括可供选择的14个实验和1个实验总结。每个实验中都包含背景知识介绍、所需的工具及准备工作和实验步骤指导等,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加深对课程教材中所介绍概念的理解,并掌握相关主流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等。教师通过实验总结,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实验1: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信息表示与计算机病毒等实验。通过实验,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内的信息表示方法;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方法及常用软件的功能;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并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技术;通过资料阅读,了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计算机发展趋势以及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

实验2:Windows XP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及文件系统、Windows XP的控制面板与附件等实验。通过实验,理解Windows XP的基本概念,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文件及文件系统,掌握文件管理方法;掌握Windows XP控制面板的作用以及附件的功能;通过实例,掌握桌面的设置方法以及打印机驱动程序的安装;通过资料阅读,了解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

实验3:计算机网络基础。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基础知识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类及其特点;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组成;掌握IP地址和域名系统;通过实例,掌握文件夹共享的设置方法,掌握IE浏览器、Outlook Express电子邮件、Google搜索引擎以及常用网络工具的使用;通过资料阅读,了解无线局域网技术、万兆局域网技术以及Google公司的发展情况。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32篇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能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细致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现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般,所以上好第一节课就显得比较关键。其实大部分学生对电脑的印象只是上网玩游戏,聊天,对计算机的其他方面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就连是计算机专业的新生,他们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无非就是感觉电脑好玩。第一节课我环绕三个问题进行讲述:计算机能干什么?我们学什么?怎样学?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探讨,让学生知道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的功能,明确了我们这门课的学习目标并且教给同学习计算机的`方法。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等。

计算机专业的辅导的主要是以考《计算机操作员》证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方向,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导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商务班要求相对较低,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的实用性。大专班由于要电大考试,而且他们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所以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练习。

三、提高教学能力,不断钻研好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

1、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将学习内容与其他媒体结合起来动静相结合,增加课堂气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进行教育教学。

2、以学生上机练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边练边讲,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大部分学生为主,对重点存在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重点辅导优等生和后进生。在课堂上对优等生要适当的鼓励,提高优等生的专业水平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对后进生更要多关注,适时给他们激励,对他们给予帮助,提高知识水平。

3、采用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学过的知识连贯起来,做成一个综合练习,让学生融会贯通,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让学生用Word制作新年贺卡,首先展现贺卡的效果图,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说明要求,让学生发挥想象,制作出精美的贺卡。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把所学的Word知识综合起来运用,同时达到梳理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课堂中与学生缺少互动;讲课时逻辑性不够强;当反复讲解一个问题,部分学生仍不懂时,没有做到换一种思维方式思考等等。

以上是本人在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总结。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不足,但我有信心能完成肩负的神圣使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总结,积累好的方法经验,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