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姑娘论文开题报告(实用9篇)

时间:2024-03-16 10:27:47 作者:admin

珍妮姑娘论文开题报告 第1篇

浅析英美文学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步多元化,学术精神以及文学研究在不同文化意识的影响下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内关于英美文学的研究初见成效,研究方向主要是英美文学新概念、新观点,但是目前的研究缺乏统一的管理,使得我国英美文学的研究陷入了难以突破的瓶颈,需要全新的理论支撑英美文学研究走出困境。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转型期,价值观念和利益观念相互冲突,这些都对我国学者的英美文学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由李维屏、周敏所著的《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24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6月出版)一书则对英美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该著作主要有书斋与舞台的沟通、中国新文化身份塑造中的莎士比亚、盖斯凯尔社会小说中的多维度社会伦理观、论亨利·詹姆斯“有闲阶级”贵妇的创作动因、论谭恩美小说中华裔女性移民形象的嬗变、文史交互叙事的实践与理念等,这些内容都达到了专业研究的境界。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24辑)》一书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英美文学进行举例分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语言通俗易懂,举例得当,让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英美文学的乐趣。该书在开篇引入时先讲了两个访谈:第一个访谈是书斋与舞台的沟通——陆谷孙谈“万世莎翁”,通过这篇访谈让人能感受到陆谷孙对于英美文化的那份热爱和执着;第二个访谈是“每本书都有他自己的声音——访.多克特罗”,这个访谈则更有艺术性,将文学与艺术气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读者领略了英美文学的艺术魅力。该著作的第二部分以英美优秀文学家和优秀作品为切入点,分别讲述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能让读者迅速理解和掌握两国文学的脉络和精髓。在英国文学部分重点讲述了中国新文化身份塑造中的莎士比亚,用词有新意,又不失庄严,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有股绅士风范。美国文学的开篇内容描述了消弭疆界——论维兹诺《蓝鸦》中的旅行与本土裔在场书写,引导读者对美国文化和文学进行深入了解研究;第二篇是对冷战思维的逻辑进行有力提示与批判的《萨勒姆女巫》,紧接着的一篇是好人是如何变成坏人的'——从《街》叹息佩特里陛下的路西法效应,以上这些文学著作都是美国人文和文化背景下的真实写照,值得拜读。

虽然我国英美文学研究起步较晚、时间较短,并且当代文学发展也较为缓慢,这就对我国文学整体领域的研究起到了阻碍作用,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困难面前我国学者逆流而上,已着手外国文学特别是英美文学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学术上的空白。目前我国对英美文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领域,分别是文学史、流派、题材以及文学理论。基于这四个领域的研究基础,其他方面也在不断渗透发展,研究范围日益宽泛起来,这是我国英美文学研究体系不断成熟的重要标志。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大多以论文、专著等形式出现,例如《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24辑)》一书的出现,进一步展现了我国英美文学研究的水平,推动了我国英美文学研究的发展进程。

在现在各式各样的英美文学研究著作中,《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24辑)》一书充分展示了目前研究的热门方向。从该书的研究内容来看,第一,我国英美文學研究日趋专业化和技能化,展现出更强的水平;第二,我们接受先进水平的能力和感觉越来越敏锐,这有助于我们文学研究的发展;第三,我国英美文学的研究偏向于对当代知名作家的作品进行品读鉴赏;第四,我国目前的英美文学研究的范围和广度非常大,有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这些方面都反映出目前我国英美文学研究势头较好,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当然我们的研究团队和人员也需尽快提升自身的素质和状态,以便尽快融入目前英美文学研究的氛围中。还有就是英美文学研究的整体风气也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净化,切不可让不良之风污染了这片纯净之土。

珍妮姑娘论文开题报告 第2篇

英美文学的各位同学可以怎么样选题?看看下面的最新英美文学论文选题吧!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China 中国与英语国家的肢体语言的对比研究

On the Ideals of Modern Women from the Scarlet Letter 从《红字》中看现代女性意识

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浅谈大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策略

The Study of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意义研究

021021016 杜 娟 Translation of Culture and Facsimile of Culture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The Revel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二语学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The Chang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fter September 11th 之后中美关系的变化

Culture Difference in Pragmatics从语用看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Analysis on Football and the Competitive Spirits Embodied in the Games 解析足球及比赛中体现的竞技精神

On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Situation on English Teaching试论语言环境对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The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 Trademarks and Advertising Slogans汽车商标及其广告主题句的翻译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imal Idioms浅谈英语动物习语的特征

The Building of Poe’s Horror爱.伦坡的恐怖营造手法

Radical Henry in The Picture of Dorain Gray《道林?格雷的肖像画》中极端的亨利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n Sons and Lovers《儿子与情人》的主题探讨

The Translation of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有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On the Theme of King Lear论《李尔王》的主题思想

On the Changes of Marner’s Characters论织工马南的性格变化

The Comparison of Several Negative Forms in English 英语中若干否定形式的比较

Culture Difference and Dfferent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商务礼仪的不同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American Legal Culture论美国法律文化的特点

Isolationism Tradition in American Diplomatic History美国外交史上的孤立主义传统

The Study of Culture of Flowers in Western Countries 浅谈西方国家花的文化

On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UCP500浅议《UCP500》的语言特点

Differences of American Dream in Benjamin Franklin’s Autobiography and in Reality 论”美国梦”在本杰明._《自传》中和现实中的差异性

On Feminists in Uncle Tom’s Cabin《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性人物研究

On Women Characters in Sons and Lovers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

On Languag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Bussiness Contract 论商务合同的语言特点和翻译

The Arts of Body Langueg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艺术

The English Classroom Interaction Under the New Curreculum新课标背景下的英语课堂互动

On the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of Foreign Trade Contracts论涉外经济合同写作与翻译

On Eternal Life of Helen Burns in Jane Eyre论《简?爱》中海伦?彭斯生命的永恒性

The Effect of Chinese Action Film to the Film Indurstry of Hollywood 中国动作片对好莱坞电影业的影响

On the Comparison of Classroom Question Raising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Teachers中美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比较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ock Music and American Culture摇滚乐与美国文化的联系

On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多媒体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Symbolic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Le Petit Prince 浅析《小王子》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意义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mparative Sentence Patterns浅谈比较句式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from the Realistic Films of China and the Western从中西现实主义电影看文化差异

The Common Features of American Favorite Chinese Movies美国人喜爱的中国电影的共性

Skopostheor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翻译目的论与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

An Analysis of Three Women’s Tragedies on Sons and Loves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三个女人的悲剧

On Pound and the Contingency of Language 浅谈庞德与语言的偶然性

The Comparision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Eva in Uncle Tom’s Cabin《红字》中珠儿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娃的对比

The Comparision of Character Between Beeky Sharp and Scarleet O’Hara in Vanity Fair and Gone With the Wind《名利场》中蓓基?夏泼与《飘》中思嘉?奥哈拉的人物性格

On the Gothic Features in Short Stories by Edgar Allan Poe浅谈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特点

On Dreiser’s Realism in Jennie Gerhardt德莱塞《珍妮姑娘》的现实主义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Jane Eyre and Qing Wen简爱和晴雯人物性格比较

The Love Concept of William Butler Yeats from His Early Poetry从叶芝的早期诗歌看他的爱情观

On Transfer of English Learning 英语学习迁移问题研究

Knowing About the American Culture from Jazz Music从爵士乐看美国文化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eremonial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礼仪用语的英汉对比

Potia and Ophelia-Two Kinds of Women Character in Shakespeare’s Work鲍西娅与奥菲利娅――莎士比亚笔下两类不同性格的女性角色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America in 1949―1979 浅析1949年至1979年台美外交关系的发展

Mother Tongue Influences on Learning English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Effect on Advertisement Originality from Different Chinese-Western Modes of Culture中西文化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On the English Abbreviation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浅谈国际组织名的英语缩略方式

The Us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of Business Letter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Music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美国乡村音乐在其文化影响下的发展

The Reflection of Realism in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现实主义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The Psychological Variation of Mr. Dimmesdale in The Scarlet Letter论《红字》中狄梅斯迪尔的心理变化历程

On the Religion Belief of Silas in The DA VINCI Code浅谈《达芬奇密码》中塞拉斯的宗教信仰

The Impact of Slavery on American Black People in 》看奴隶制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021021076 夏 静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Scenic Spot Introduction Materials动态等值论在旅游景点材料翻译中的应用

A Study of Emerson’s Views on Nature爱默生的自然观研究

Comments on Hemingway’s The Snow of Kilimanjaro海明威《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的评述

Prage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

On Female Struggle in Marriage from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论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在婚姻中的挣扎

On the Origins of Pecola’s Tragedy佩科拉悲剧的起源

The Stylistic Study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的风格研究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Style浅谈隐喻与文体的关系

[最新英美文学论文选题]

珍妮姑娘论文开题报告 第3篇

英美文学评论的论文

1、美国文学的历史和特点

英美文学有着相似的地方。美国文学的特点的形成过程中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较深。最初的美国文学一直是以模仿英国文学为主的,随着美国的独立和美国人的意识的转变,美国文学已经脱离出英国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分支。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初期,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的出现,美国的文学也越来越繁荣,甚至可以和英国分庭抗礼,成为真正独立的文学。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学也具有类似的忒单,但是美国文学更加注重对自由的表达,同时更加具有浪漫主义思想。

2、文化差异对评论英美文学的影响

正如莎士比亚所讲的那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接受到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在评论文学作品时的感想也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讲,不同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评论英国文学概括的来讲就是在反叛和继承中挣扎;第二方面,美国文学和文学评论的产生时间相差不多,因而,评论美国文学时要先探讨有关的文学起源问题;第三方面,英美文化评论之间的差距。

英国文学评论的特点和莎士比亚描写的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类似,英国的文学评论自十七八实际开始就具有神秘的色彩。无论是神秘的宗教色彩还是现代化个性的文学评论概念等都表明了英国文学不断在突破和继承传统的文学评论理念。客观来讲,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英国文学的评论没能实现其应有的作用。但是,无论从结构主义还是新历史主义的文学理论中都能看到英国文学思想的痕迹。因而,从英国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英国文学评论是从荒诞与绝望中反思,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来理解英国文化。由于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评论的出现时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无法从美国的文学进程中来把握文化差异对评论文学作品的影响。然而,随着美国的崛起,美国文学这颗陌生的种子在不断成长,虽然美国文学中有英国文学的影子,但是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学体系。

我们通常把英美文学放在一起评价。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中,英国文学的评论模式和理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尤其是和美国文学比较之后,英国文学显得更加纯正。但是,英国文学评论中犹豫不决的性格特点使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被美国迎头赶上甚至远远超过。对于读者来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们的精神源泉,然而,很多情况下,却使我们在求新追变的层面上陷入困境。和英国相比,美国是开放的,是没有历史负担的,这种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使得美国可以充分的将各个不同文化的优秀成果收为己用。

3、结语

总而言之,在评价英美文学的过程中,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评论者不可忽视的内容。评论者的个人喜好、知识结构和阅历等因素都会影响英美文化的评论。虽然评论者的评论角度千变万化,理论也是不尽相同,然而文化差异在评论英美文学中一直都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珍妮姑娘论文开题报告 第4篇

儿童文学的主要读者是儿童 ,这一事实决定了儿童文学的翻译与一般的文学翻译既有相似之处 ,又有所区别。快来看看关于儿童文学研究论文吧!

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应用思考

【摘要】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开启学生智力,决定学生未来。所以,小学教育的改革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针对语文方面如何才能使其更加高效的让学生深入参透吸收是改革的重点,因此利用儿童文学进行教学启蒙正是绝佳的选择。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应用,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未来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应用

语文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习科目,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处于打基础阶段,所以小学的语文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小学语文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据研究表明,学生成绩的好坏多半与阅读有关系,阅读可以开启人的智力,开阔人的视野,提高人的求知欲。由此看来,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相一致,儿童文学是专门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儿童文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思想启蒙的阶段健康的成长发展,这与改革目的相符合,也是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运用儿童文学开启智力,锻炼能力

当学生还处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年纪尚小,还处于形象思维的时期,开始大量接触抽象的字词,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任课教师可以尽可能的引入思考性问题。例如,在学习《王子与美人鱼》的过程中,笔者在设置悬念中:“今天我们学习一下这个美丽善良可爱的美人鱼的故事”可以换一个说法:“让我们一起学习美人鱼这个故事吧!美人鱼又是怎么样的呢”?以此来激活小学生的联想,从而锻炼其思维能力。另外,也可以引导小学生在睡前读一些有关儿童文学的故事,让孩子能够大方的在老师、同学的面前讲故事,说出自己的理解,这对学生是一种锻炼,是能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文学的运用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儿童文学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到五年级是学生语文的转折时期,阅读、作文等重量级的内容成为了学生必须掌握的题型,因此,从3年级开始,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始让孩子阅读一些较长的文集小说,是否完全理解不是关键,关键是能在较长的文字中抓住中心和有用信息。因此,在阅读之前最好给学生提出一两个能够连贯上下文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针对考试作文题型,如果不是文采非凡的学生,还必须掌握一套写作技巧,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好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都可以记下来,能够熟练巧妙的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在此框架上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因此,综合儿童文学,让学生了解写作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运用儿童文学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

阅读儿童文学对学生语文素养有非常大的作用,可以提高识字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在小学阶段,学生各方面的观念都处于萌芽状态,而阅读正是一个非常好的入口,他对学生自身品德素养都非常的有帮助,并且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老师可以根据通过一些文学故事,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主人公的品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学习主人公的品质,从而在萌芽的心中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对学生的自身素养的提高有极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运用儿童文学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运用儿童文学能够对小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由于儿童文学的引入能够促进任课教师对儿童情趣的挖掘,以便于任课教师在日后课文内容中渗透情趣,从而从语言、神态、活动、处事方式以及行为动作等角度引导儿童。例如,在进行《妈妈的爱》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妈妈的爱是遮雨的雨伞”等语句,抒发儿童纯真美好情感,帮助小学生能够对文章主旨进行深入感悟,这对其日后在语文学习中找寻学习情趣也是由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再例如,在《乌鸦喝水》等教学中,任课教师均要基于儿童发展的视角,以学生年龄段特有的思维进行思考,并深入体会儿童心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小学的黄金时期,老师引导学生投入时间,多多地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能够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的丰富。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任课教师,要给予儿童文学的应用高度重视,从根本上意识到儿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并科学的传播和发展文学,使儿童文学理念得到有效的创新,继而形成完善的现代化儿童文化教学理念。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隐身含义进行充分把握,同时,还要灵活运用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继而显著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为小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老师转变观念,不能只按照课本讲课,要引导学生多阅读,把儿童文学融入到日常的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发散思维,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麦慧.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现状【J】.新课程小学,(1)

【2】宋艳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6)

【3】把红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

[关于儿童文学研究论文]

珍妮姑娘论文开题报告 第5篇

英美文学研究与网络文化

数字文化及因特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与阅读习惯,然而它所带来的新鲜经验也重新开启了文学研究的另一层关系。在此提出几项重大的改变与重整,希望与读者来讨论文学研究的前景与局限。笔者认为,现今因特网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影响可以分成几个面向:(一)因特网成为研究的重要的资源或是图书馆的替代品、(二)文本的观念受到挑战、(三)传统的文学研究走入文化研究的范畴、(四)跨地域性的文学研究主题(如性别、阶级、主题认同、reality vs. virtuality等)受到重视、(五)文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的整合。

一、前言:

文学与科学间的纠葛关系,建立在西方传统的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上。从十八世纪以来,以分析(analysis)及类化(generalization)为主导的所谓科学思想,成就了近代的科学文明;但也造成了人文学者对科学文明(或是理性思考)的疑虑。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思潮正是反映了这种反理性及反智论(anti-intellectualism) 的一种感性诉求。

二、文学研究与计算机科技的萌芽期:

三、英美文学研究与网络发展:

J. Hillis Miller在一篇讨论文学研究在网络时代的`文章中(“Literary Study among the Ruins”)引用Derrida的话说:“… an entire epoch of so-called literature, if not all of it, cannot survive a certain technological regime of telecommunications (in this respect the political regime is secondary)。 Neither can philosophy, or psychoanalysis. Or love letters . . . (58)。Derrida对文学的悲观来自于对数位文化的不信任。他认为数字文化(digital culture)似乎摧毁了传统文字印刷力量、文本与人的互动(或感动)关系、以及手写文字的文化意涵。比较了一般手写书信及电子邮件,就可以看出Derrida的焦虑。

Derrida的这种焦虑其实呈现了网络发展带给人文研究的一种质与量的改变,也反映了自十八世纪以来人文与科技的对立与紧张关系。诚然数字文化及因特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与阅读习惯,然而它所带来的新鲜经验也重新开启了文学研究的另一层关系。在此提出几项重大的改变与重整,希望与读者来讨论文学研究的前景与局限。笔者认为,现今因特网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影响可以分成几个面向:(一)因特网成为研究的重要的资源或是图书馆的替代品、(二)文本的观念受到挑战、(三)传统的文学研究走入文化研究的范畴、(四)跨地域性的文学研究主题(如性别、阶级、主题认同、reality vs. virtuality等)受到重视、(五)文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的整合。以下仅对这些议题提出其现在与未来的发展及检讨。

(一)因特网与图书馆

文字的数字化解决了图书馆的馆藏空间问题,而网络的建构似乎解决了图书馆的数据取得问题。从1962年以来Darmouth College的教授John Kemeny提出图书馆的使用不易,提出以远距科技来解决这些问题;在1982年University of Reading的图书馆员James Thompson也提出了相同的概念;1978年,在他的一本书Toward Paperless Information Systems中,. Lancaster勾画出电子图书馆的模型。而后二十年的网络发展,更让图书馆走入历史,走入网络。现今网络服务已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项目。而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数据取得方式也跟着改变。透过远程的期刊数据库或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学者可以轻易取得所修数据不必远赴图书馆查书借书或是影印期刊。姑且不论图书馆是否经营更加有效率,这种取得信息的方法,势必改变文学研究者的研究习惯。此方面的主要的影响有二:一是电子数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二是超文本的阅读可否取代文本阅读。

在一篇讨论图书馆与internet的关系文章中,David S. Miall引用Jean-Pierre Dupuy的论点,指出信息的普遍性往往造成一种heteronomous behaviours (无自决行为),也就是依赖外在权威,缺乏个人自主的改变或成长。这句话隐含,太多的网络信息的一种 iatrogenic disease(1406)。这可从现今很多学生以剪贴网络数据当成学期报告,毫无个人见解,看出弊端。 Miall 又指出,纵使现今的虚拟图书馆数据丰富,但是其检索方法以keywords为主(包含全文检索),而非以观念来检索,对人文研究来说,非常不合适。姑且不论网络上的数据正确性有待商榷,纵使网络数据也非所有文学研究者参考的数据主体,据其统计,文学研究的数据仅有36%被数字化置于网络上,大部分的数据仍是纸(1408)。但是现今学者及学生太依赖网络及数字图书馆,仅以网络上找得到的数据当成其研究的主体。此外网络资源的组织及结构仍不如传统图书馆,因此其数据甚为不稳定与不确定。Miall也指出,于小屏幕上阅读文字,也让阅读吸收及流畅度变得极度困难,此部份我们将在阅读超文本部份讨论。

网络上的数据,除了一般图书馆的专业制作外,其实它所呈现的是一种risk of spurious interdisciplinarity(1412),Miall说:

The availability of academic discourse at all levels on the Internet brings the risk of flattening the structures of knowledge, making them largely invisible to the Web-surfing students or incautious scholar. Induction into a discipline is a matter not only of acquiring information but of assimilating a set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ssumptions, and practices that can take several years to master. (1412)

将网络当成文学研究的图书馆,其风险甚高,往往丧失了研究的自主性与言究资料的完整性,最严重的是其所造成的提供了廉价与虚假的知识结构。

(二)颠覆文本

虚拟图书馆所呈现的数字信息往往是一种超文本,George Landow等学者所提倡的超文本阅读,可说颠覆了传统的文本结构。以超文本来创作或是阅读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后文学现象。

传统的文本以纸本印制为主,讲求的是书中的文字张力;而超文本,除了加入不同的呈现媒体外(如图像、声音等),更是以所谓的超级链接(hypterlinks)当成其阅读途径,超文本阅读认为其阅读行为突破传统的线性阅读,采取跳跃或是断裂的阅读模式,可以创造更多的阅读空间。当超文本进入文学研究的范畴,文本的概念被打散了。任何媒体所呈现的讯息都可以成为文本,也呼应了自Roland Barthes以来的结构主义(及后结构)学者对文本的颠覆与诠释。网络的文本颠覆确实丰富了文本研究的空间,也让英美文学研究者进入不同的研究领域,如研究文学与电影改编、文学与电玩、文学与图像、文学与多媒体的互动等。从作品(work),到文本(text),而后进入所谓的discourse,也正点出英美文学研究的重心移转。

珍妮姑娘论文开题报告 第6篇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英美文学方向153个

1、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2、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3、浅谈“欧·亨利式结尾”及其文学影响

4、从宗教角度解读简爱的多重性格

5、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小妇人》中的乔

6、“英雄”的陨落--悲剧美学角度分析《老人与海》

7、从《菊花》中看女主人公Elisa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

8、奉献与宽容---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

9、《格列佛游记》中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10、浅析《警察和赞美诗》的戏剧化特色

11、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论《动物庄园》中所表现的象征意义

12、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

13、从后印象主义角度解读《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

14、从中西方道德观差异谈《伊利亚特》与《封神演义》人物品德

15、韦伯《猫》中的女性主义

16、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心理冲突

17、浅析中西方喜剧文化---以《武林外传》和《老友记》为例

18、从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9、《瓦尔登湖》中自然主义的现实意义

20、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21、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22、论劳伦斯《虹》中的异化

23、《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悲剧结局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24、从《在路上》看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价值观

25、评希思克利夫被扭曲的心路历程

26、试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特色

27、惠特曼的死亡哲学

28、论《呼啸山庄》--原始古朴与文明理性的交错色彩

29、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手法的运用

30、透过小说《威廉·威尔逊》和《黑猫》看艾伦·坡的善恶观

31、从《飘》看内战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32、论《美国丽人》一片中人物的两面性

33、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34、浅析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

35、女性作家的共性

36、《倾城之恋》与《飘》的女权意识比较研究

37、《失乐园》 与《圣经》中撒旦形象的对比

38、《老人与海》与《鲁宾逊漂流记》的比较研究

39、哥特式风格在《弗兰克斯坦》中的体现

40、浅议反讽手法在《蝇王》中的运用

41、分析麦尔维尔《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42、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43、《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44、On tragic Beauty

45、An Analysis of the Social Impact on the Character -- Sister Carrie

46、Exploration of the Common Features of American Writers During World War II

47、Jane Eyre's Linguistic Features

48、论Virginia Woolf 的意识流创作方法在某一作品中的体现

49、简论Jane Austin 的爱情婚姻观

50、从《简爱 》看早期女权主义的理想和追求

51、十九世 纪英国小说家笔下的真、善、美

52、英国十 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

53、Romanticism in Mark Twin's works

54、批评方法之我见 段燕

55、浅谈泰戈尔的生命 段燕

56、浅谈《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作用

57、论《 红字》中的道德主题

58、论海丝特·白兰的性 格发展

59、《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60、论霍桑《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61、象征意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62、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特点

63、伍尔夫创作中的女权主义立场

64、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思想

65、伍尔夫女 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66、流派研究 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与英国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67、作家研究和文本分析 ?例如简·奥斯汀、勃朗特、哈代、华盛顿·欧文、狄更斯 研究、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阿瑟·米勒研究、海明 威研究等

68、Jane as a narrator and as a character

69、Character Analysis of Nancy, the “criminal” in Oliver Twist

70、Virginia Woolf and Modern Feminine Independence

71、An Analysis of Charles Dickens' Great Expectation

72、Familial Relationships in Great Expectations: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73、中外比较研究 ?如《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比较?《白鹿原》与《百年孤 独》等

74、美国流派研究 (如?浪漫 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迷惘的一代? 跨掉的一代?黑色 幽默?现代主义?南方等)

75、论夏洛特-勃郎特《简爱》中性别文化政治

76、简-奥斯丁之《傲慢与偏见》一 书中达西先生之蜕变

77、论简- 奥斯丁在《爱玛》一书中的妥协艺术

78、艾米莉-勃郎特《呼啸山庄》中场景要 素之研究

79、从《呼啸山庄》 的心理分析探索艾米莉-勃郎特的'内心世界

80、A Brief Comment on Shakespeare's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浅淡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81、Hamlet: His Characters as a Humanist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

82、Parallelism and Contrast of Shakespeare's Dramatic Language (莎士比亚戏剧的排比与对照用语)

83、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Dickens's Oliver Twist (狄更斯《雾都孤儿》的社会意义)

84、On the Structure of Dickens's Hard Times (谈狄更斯《艰难时世》的结构)

85、Jane Austen's Art of Irony and Its Rhetoric Effects (简·奥斯汀的反语及其修辞效果)

86、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 of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文学语言欣赏)

87、An Character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Emma (《爱玛》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88、The High Class as Seen in Thacheray's Vanity Fair (从《名利场》看上流社会)

89、From Pastoral Stories to Great Tragic Novels: An Analysis of Hardy's Novels (哈代小说--从田园故事到伟大的悲剧性小说)

90、Tess: A Rebellious Woman (叛逆者苔丝)

91、Remarks on D. H. Lawrence's Psychological Analyses (浅淡劳伦斯的心理分析描写)

92、Social Reality as Reflected in the Poetry of William Blake (布莱克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93、Edgar Allan Poe and the World Literature (爱伦·坡与世界文学)

94、An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The Scarlet Letter (浅析《红字》的女主人公)

95、Symbolism in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 (《红字》的象征手法)

96、Mark Twain: A Humorist (马克·吐温--一位幽默大师)

97、The Tragic Color of Ernest Hemingway's Novels (海明威小说的悲剧色彩)

98、Social Significance as Reflected in The Great Gatsby (《了不起的盖茨比》所反映的社会意义)

99、O. Hernry's Artistic Animation as Seen in His Short Stories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手法)

100、A Critical Study of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Its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Structure (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一支玫瑰》的叙事技巧与结构)

101、Some Features of Steinbeck's Literary Style (斯坦贝克文学风格的几个特点)

102、Emily Dickinson and Her Unique Poetry (艾米莉·迪金森与她独特的诗歌)

103、An Analysis of Several Robert Frost's Famous Poems (浅析弗洛斯特的几首著名诗歌)

104、Symbolism in O'Neill's Major Plays (奥尼尔主要剧作的象征主义艺术)

105、The Modern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Death of the Salesman (《推销员之死》与现代美国社会)

106、A Comparative Study of Empath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oetry (英汉诗歌里的移情比较研究)

107、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ntence Structur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oetry (英汉诗歌句子结构比较分析)

108、Red and White-----the Dual Symbolic Colors of Tess白色和红色-----苔丝的双重象征色

109、Fang Hongjian-the Tragic Figure Struggling in “Fortress Besieged” 挣扎于“围城”中的悲剧人物-方鸿渐

110、Hester and Dimmesdale's Attitudes towards Love and life in The Scarlet Letter 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罪恶、生活的态度

111、

112、On Sister Carrie's Criticism upon American Society论《嘉莉妹妹》对美国社会的批判意义

113、On Scarlett's Attitude towards Life关于斯佳丽的生活观

114、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icaresque Huck论哈克的流浪汉形象

115、On the Moral Spirit in the Great Gatsby.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116、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elles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观主义

117、A Study of Tom Joad in the Grapes of Wrath《愤怒的葡萄》的中汤姆约德研究

118、Mark Twain's Linguistic Style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浅析《汤姆索娅历险记》中马克 吐温的语言风格

119、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cle Tom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120、A Study of the Themes in A Farewell to Arms《永别了武器》的主题思想研究

121、The Tragic Fate of “a Pure Woman” in the Conflict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一个纯洁女人”在人与社会发展冲突中的悲剧命运

122、On the Language Style of a Midsummer-Night's Dream论《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

123、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wift's Gulliver's Travels《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124、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in Macbeth论莎士比亚《麦克白》的心理刻画

125、Inflexible Ada in Cold Mountain《冷山》中执著的艾达

126、On the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of Alice in Wonderland论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童话性与现实性

127、On the Tragicomedy of Rebecca in Vanity Fair论《名利场》中利蓓加的悲喜一生

128、On the Humour of Oliver Twist论《雾都孤儿》的幽默艺术

129、Tom Jones, a Dissipated but Kindhearted Man放荡而又善良的汤姆琼斯

130、The Free Will and Rebellious Spirit in Paradise Lost失乐园》中的自由意志和反叛精神

131、On the Development of Shylock's Character论夏洛克的性格发展

132、Morality and Criticism in Tom Jones评《汤姆 琼斯》中的道德观与批评观

133、On Imogen? the New Feminine Image in Cymbeline论《辛白林》中伊慕琴的新女性形象

134、Burns' View on Love and Friendship论彭斯的爱情友谊观

135、The Reflection of Art and Life in Ode on a Grecian Urn and Ode on a Nightingale希腊古瓮颂》《夜莺颂》中艺术与生活的对照

136、The Womanism in “The Color Purple”《紫色》中的妇女主义

137、Love Reflected by Individual Character-view of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由个性反映出爱--《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38、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Nancy in Oliver Twist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

139、On the Character of Shylock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论《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

140、29Humor and Sati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幽默与讽刺

141、On Charles Dickens' Style and Language in “x x x”论查尔斯。狄更斯XXX作品中的语言及风格

142、Points of View and the Mode of Discourse in “Vanity Fair”论《名利场》的观点及言语方式

143、Techniques of Theme Produc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主题的表现手法

144、A Probe into the Feminist Idea of “Jane Eyre”《简。爱》女性主义思想的探索

145、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语言特点

146、The Influence of Wars on American Literature战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47、On Eliot's Mythological Consciousness论艾略特的神话意识

148、On the Development of Jane Eyre's Character论简。爱的性格发展

149、Scarlet and Black in “The Scarlet Letter”《红字》中的红与黑

150、On the Tragedy of Loman's Fami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论《推销员之死》中Loman一家的悲剧

151、On the Vividness and Images in Poem “x x x ”论《x x x 》诗中的生动性与比喻

152、Metaphoric Expressions in Poem “x x x ” 论《x x x 》诗中的暗喻

珍妮姑娘论文开题报告 第7篇

浅析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校教育中更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文学课程的比例不断增大,这对于学生自身修养及关注人文、热爱生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高校英语专业对于学生英美文学的学习也较为重视,开设了英美文学课程,学生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可能更好地对英美国家的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从而为自己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高校学生通过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在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对自身所养的不良英语使用习惯进行纠正。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为高校开展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历史背景的了解,从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到政治经济,从而为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

但是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却没有想象中的美好,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也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失去了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真正意义。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学模式不够完善,教师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学方式比较古板,因循守旧,毫无创新,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导致英语教学水平不高。

在僵硬的教学模式下,有些学生认为以后不会从事英美文学的研究工作,所以对英美文学的学习自然不感兴趣,只是单纯地挑选自己认为有用的课程来学。

而部分为了以后的学业考虑的学生,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美文学,但是由于学习的出发点以及教师授课方式限制,在英美文学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以应付考试的方式来学习,主要是对作家作品的死记硬背,而没有真正地了解英美文学的内涵。

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现状制约了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所以急需改进英美文学课程的授课方式,完善教学模式,为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采用以自主讲解为主、教材为辅的授课方式

各高校英语专业所采用的英美文学教材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无论是采用哪种教材,基本都是由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构成,但是由于教材的编写与实际授课时间之间存在冲突,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时间不够及分析不足等问题。

在实际的课程讲解过程中,由于教材设置的内容过多,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全部讲完,更不用说将知识点讲透。

所以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大部分内容都是采用一带而过的方式,不仅学生无法理解,并且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二者之间本身就是互相映衬的关系,通过文学史的讲解,为学生了解英美文学打下理论基础,而通过文学选读可以加深对文学史的理解。

但是有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授课方式或者授课时间的限制,却将二者分开来讲,导致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出来,失去了教材布置的合理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对英美文学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自主讲解为主,教材为辅的授课方式。

这种授课方式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地了解,熟悉其中的知识点,然后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针对英美文学各个时期的特点整理出清晰的脉络,然后有重点、有层次、有目的向学生进行英美文学知识的介绍。

而针对授课时间不充足的问题,可以对时间分布进行调节,将文学成就较高及影响更大的文学时期重点讲解,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对一些成就不突出的时期则可以简要介绍或是不讲。

在英美文学的课程安排中,因为英国文学比美国文学的研究更加细致,研究内容以及时间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可以将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时间比例进行调整,多分配一些时间在英国文学的讲解中。

对授课内容进行精简,做好取舍,将重点突出出来。

三、设计艺术的文学课堂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接触译文版的英美文学小说,但这对于研究英美文学是远远不够的,在英美文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文学时代的划分及文本的含义都具有庞杂及枯燥性,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记忆的难度,缺乏兴趣。

所以在教师系统和深刻的对文学知识进行讲授时需要对文学课堂进行设计,使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一)打破单一教师的授课模式

英美文学课程内容较为庞杂,授课任务量较大,教师由于受制于课时的限制,很难深入、全面地进行讲解。

而且在课前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课堂的互动环节进行设计,所以在英美文学课程授课过程中较为单调,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所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对传统的一个教师一授到底的授课模式进行改革,将英美文学课程由多名在文学方面有一定研究的教师来进行分担授课,

根据各教师自己所擅长的内容来分别讲解不同的时间和不同风格的文学特点,这样教师不仅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前备课,课堂上讲解的深度也能够进一步深入,

同时还能够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较强的新鲜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加大“文学选读”的分量

正如在上文提到的,英美文学课程是“文学史”和“文学选读”的结合。

但这两方面却不可能完全对等。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史”轻“选读”,教师侧重于对文学发展历史的介绍,只留下极少的时间带领学生浏览文本。

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记忆文学和文本的特点,没有时间在具体的文本中求得证实,所以笔者提倡相反的重“文本”轻“史”的方式。

根据现在教材的编排方式,文学史的知识完全可以通过让学生提前阅读教材,自主提炼某一特定时期文学作品所具备的共同特点,但让学生自己阅读具体文本是相当有难度。

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加大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选读”的分量,扫除学生在理解文本语句上的困难,并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欣赏独特的表达方式,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自然地加入文学术语的讲解,将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

在给本科生讲授英美文学课程时,适当地引入简单的文学批评理论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通过加大“文本选读”的分量,可以让学生透过文本看到活生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每个文学时期的特点,有益于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

(三)适当加入比较文学的学习方法

文学现象多种多样,互文现象时而有之。

比较文学是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学生对某一个文本的记忆可能很单薄,但通过与另外一个文本的对比学习就会加深印象。

学生可能对英美文学文本很陌生,但却对中国文学相对熟悉,因而可以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方法将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对应比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通过这种对比,能够拉近学生和陌生文本之间的距离,提高学习效率。

四、巩固教学效果,着重课后反馈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就是准确找到教学活动的切入口,而最好的学习活动切入口往往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因此,教师迅速、恰当地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是当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根据反馈的信息,教师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难度、教学进度及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个人认为可以通过写读书心得和自我创作的方式进行反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一)要求学生写文学鉴赏心得体会

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究作家的遣词造句,诗歌的格律、压韵与体式;可以联系作家的生活背景,研究作家的写作思路和小说的整体结构;

或者对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或作家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甚至还可以指出作家在其作品中所暴露的不足之处。

珍妮姑娘论文开题报告 第8篇

【摘要】文学圈是一种集合文学同好,共同阅读文本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文学模式曾演变成咖啡馆式学习模式、沙龙学习模式等。

本文主要探讨语文教师应用儿童文学圈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文学圈

文学圈是一种集合文学同好,共同阅读文本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文学模式曾演变成咖啡馆式学习模式、沙龙学习模式等。

语文教师可借鉴这种学习模式,开辟儿童文学圈,引导学生在课后学习语文知识。

一、儿童文学圈模式的教学概念与实施意义

文学圈,是一个共同探究书籍文本的团体。

在该团体中,某一个人依自己的阅读愿望阅读某本图书,然后根据阅读体验将书籍分享给团体中的其他人,众人共同阅读该书籍文本,共同探讨某些议题。

儿童文学圈的成员是由儿童构成,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学圈。

不管是哪种文学圈,都是为了让成员享受阅读的乐趣而成立的。

儿童文学圈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在儿童文学圈的阅读模式中,学生愿意阅读哪本书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学生是为了自己的阅读需求而读书;教师在儿童文学圈扮演的角色只是协同,即教师的任务是维持儿童文学圈的运营,而不是干涉学生的学习讨论;儿童文学圈的成员遇到理解性的歧义时,可以积极的探讨,却不能轻易否决某种思维、某种观点,即众人要抱着包容的态度探讨学习问题。

二、以文学圈模式开展语文儿童文学课外阅读的实施方法

(一)学情分析

阅读范围确定——在选择阅读主题以前,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阅读的主题范围,学生们认为以前虽然他们阅读过童话书籍,却仅仅停留在泛泛而读的层次上,没有了解到童话最独特的美。

为了享受阅读童话的乐趣,学生们决定把阅读的范围定义在童话范围内。

学生们探讨,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品有很多,以西方的童话来说,《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童话书籍,学生经过筛选,将阅读的范围缩小到《安徒生童话》的范围内。

选择阅读材料——有一名学生提出该次阅读的主题为叶君健版本的《海的女儿》,学生经过共同探讨,决定该次的阅读主题为叶君健版本的海的女儿。

教师应用文学圈模式引导学生读书时,要为学生准备一批图书,教师选择的图书要具有单元性的特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轮流阅读各种类别的图书,并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拓展儿童文学圈的图书类别。

(二)活动目标

该次文学性活动的目标为让学生理解安徒生童话的特点、叶君健版本翻译的特点,让学生从思想性和文学性的角度理解童话文学的艺术性。

策略性目标为:引导学生理解儿童文学圈阅读的流程及规则;引导学生了解推荐书籍文本的方法,比如儿童可从书籍文本的思想性、艺术性、创造性的角度推荐读物,提高书籍文本共享的质量;引导学生记录学习的心得,让学生每阅读一部书籍文本便能提高一次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共享学习心得,比如学生可以用制作阅读PPT、写阅读提纲、画图表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心得,邀请文学圈中的读友共同分享这部书籍文本。

(三)组织方法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部分学生由于不能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或者不能感受到阅读书籍文本的乐趣或者不能高效的阅读。

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阅读,享受阅读书籍文本的乐趣。

比如《海的女儿》这一篇比较短,学生可以独立完成阅读,学生阅读完后,可用自己的方式讲这篇故事,讲完以后,大家共同评论谁的故事讲得更好。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科学的方法阅读,可让学生抓住阅读的要点、提高阅读的效率、感受阅读的乐趣。

2.引导学生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方法

学生应用儿童交流圈的方式阅读书籍时,需要与他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会遇到意见分歧,如果学生不会解决这些分歧,就不能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交流中解决分岐,能够持续讨论学习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轮流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限时争论,一旦过了争论时间以后,不管有任何分歧,都要放下来,讨论下一个话题,这就是一套解决学习争论的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他人的观点、解决学习争端,共同享受阅读的乐趣。

3.引导学生共享阅读书籍文本的乐趣

学生在阅读文本以后,会感受到阅读文本的乐趣,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写作、制作PPT、录广播剧的方式共享阅读文本的乐趣,扩大儿童文学圈。

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制作图文PPT,让学生应用最简洁、最生动的故事讲述《海的女儿》这篇童话,并给文本配上生动的图画。

教师引导学生把图文PPT放到网上,与同好共同交流,让有兴趣的其他学生加入该文学圈,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四)活动时间

“儿童文学圈”的阅读交流方式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共同探讨,找到阅读主题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学习问题的阶段;第三个阶段为众人共同阅读,交流阅读成果的阶段;第四个阶段为学生整合知识,分享“儿童文学圈”交流成果的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这四个阶段的学习时间,做好组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学习活动的整体性。

三、总结

学生要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就需要积累阅读量,设立“儿童文学圈”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积累阅读量,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享受交流乐趣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可用该种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帮助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提高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欧阳芬,杨丽华.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到底是什么?——兼与王尚文先生商榷[J].中学语文教学,(4).

珍妮姑娘论文开题报告 第9篇

论文化意识下的英美文学研究

对于英美文学的研究由于受不同的文化意识的影响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主要从跨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结合文化意识在英美文学研究中产生的影响,注重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英美文化,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更加透彻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摘要:英美文学是语言习得和提高语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跨文化理论的提出,文化意识对英美文学研究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人们更注重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英语文化,只有了解这种文化,才能更透彻地研究文学作品。目前我国课堂上对英美文学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师和生的文化意识还不够。本文针对这一现状,阐述了文化意识基础上英美文学学习的必要性。

关键词:英美文学 跨文化 文化意识

引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存在于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公开的文化层主要指已暴露的物质文化,包括服装、道路、建筑物、街道、村庄等。而文化所隐蔽之物大大甚于其揭示之物。美国符号学家迪利在20世纪80年代把文化看作是“后语言结构”,包括绘画、建筑、民俗、文学、仪式、音乐、电影、其他等等(Deely,1986:xii)。对表层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它也是深层研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步,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体现在民族思想观念等十分隐蔽的领域,在众多研究目标中,文学宝库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顾嘉祖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学文本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对象。浏览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文化意识与英美文学研究

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而在语言学习者所学的众多科目中,英美文学属于有着一定难度和深度的课程。如果对西方文化一窍不通,那么英美文学的学习势必枯燥、晦涩难懂,这样作品的美感和作家的独到就无从领会。因此英美文学的学习与文化学习相得益彰。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的学习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英美文学的发展与英语文化的体现

英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战后英国文学浮现出从写实到试验和多元的走势。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文学文本以外的各种现实、历史、政治、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呈现着反映。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不再是英国文学的分支,美国作家在创作风格和体裁上找到自我,进入20世纪更是日趋成熟,战后历经50年代新老交替,60年代的实验学说,70年代到该世纪末的多元发展阶段,形成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点和特征。文学的发展趋势鲜明地反映出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沉淀。

(二)英美文学的认知功效、艺术价值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关系紧密

文学作品隐含对生命的思考、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西方人对其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名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艺术技巧,孕育着学生的审美意识,还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能有所提高,有助于养成高尚的人格。同时英美文学是英语使用者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较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样,有的高雅、通俗,有的含蓄、明快,有的婉约、粗犷。这些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文学作品里得到了详尽的发挥。研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领略和感受英语富有音乐性的语调和简单而又意义深远的词汇。

(三)英美文学作品的剖析有助于了解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英美文学就要开展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剖析,这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懂得外国文化,增加我们的知识,启发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方法。与此同时,更能品味异域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消除交际障碍,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融入世纪多元化发展,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潮流中,从而促进了处于不同文化之中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语言学习者蜕变为语言使用者,实现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我国现阶段高校英美文学的学习大多还依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文学史+选读”的模式。文学教学以外部研究为主,教师往往罗列文学史实,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这使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独特性认识不够,处于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作品往往处于“千文一面”的尴尬境遇。这种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使文学课成为各种史料和纯理论的简单堆砌,使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失去生机。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会有多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力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