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精选29篇)

时间:2024-02-19 17:22:02 作者:admin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1篇

林黛玉是《红楼梦》当之无愧的女主角,她是降珠仙草下凡,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向神瑛侍者还泪。于是,就勾开多少风流冤家,陪他们去了解此案,共同演绎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红楼梦》。

先看黛玉的身世。黛玉的父亲是巡盐御史林如海,母亲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敏。林家祖上曾袭过列候,而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所以黛玉自小便生活在书香之家,学得满腹才华原有一个比她小两岁的弟弟,可惜在三岁时便死了,虽然父母爱发珍宝,但也正因无兄弟姐妹,住进贾府的黛玉更觉得自己无依无靠,吟诵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何等无奈的句子。

还是在第三章。因林黛玉掂量后说出的一句话,宝玉生气地把帖身宝玉给摔了。于是,对什么都万分敏感的林妹妹,又在那儿一边胡思乱想,一边抺眼泪,独自伤感。其后,在后面的描写中,也都时刻透露出林妹妹对其他人和事的严重猜忌。

而在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林妹妹被勾起伤春愁思,将残花掩埋,却感花伤己,哭了几声,随口作了一首《葬花吟》。我想,不仅是宝玉,每一个读到这里想到此景的读者都会为之痴倒,为之心碎吧。在旁人眼中的“天堂生活”,在她看来“却是愁绪满怀无处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淌香断有谁怜?”再美的鲜花,也会有凋落的一天,正像《落花》中所唱的:“花开的时候最珍贵,花落了就枯萎”。枯萎的花儿有谁会怜惜呢?凋落的花儿或许还会存有丝丝幽香,但愿“一杯净土掩风流”,让那些花儿纯洁地去,正如她们纯洁地来。“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被人称为“病罐子”、“药罐子”和“醋罐子”。“病罐子”主要表现在:体弱多病。例如在第四十五回中写道:“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旧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天,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咳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药罐子”具体表现在:从小药不断,她自己曾说过:“从会吃饭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所以说,林妹妹完全称得上是“药罐子”;而“醋罐子”所体现的地方就更多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触动林妹妹的神经,让她醋意大发,像薛宝钗来贾府时,因其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深得众人一心,因此林妹妹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她对周围太敏感了,这也导致了她后来病情加重,最后“魂归离天”,结束刀悲惨的一生。

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我是充满着矛盾心理的。她不像其他小说里的女主那样完美得无可挑剔,她有着体弱多病的身体,出类拔萃的才华,多情善感、好强善妒的内心和一段令人叹惜、心酸的爱情。在花柳繁华地,温柔贵乡中,她无依无靠地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正像林黛玉的曲中所唱的那样:“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身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的她,又曾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呢?从春流到了夏,最终哭尽了眼泪,春残花渐落,春尽红颜老,只留下一个“花落人亡”的凄惨故事,让后人感慨。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2篇

“开篇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一句话点明了《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界的地位,在《红楼梦》中,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宝黛钗三人的爱情纠葛。

第一,大家都知道,贾宝玉的前身是赤霞宫神瑛侍者,林黛玉是绛珠仙草。前世,神瑛侍者用水救活了绛珠仙草,绛珠仙草就像来世用眼泪来报答这个神瑛侍者。所以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多愁善感的,动不动就落泪,这一切是有原因的。等林黛玉的恩报完了,她该流的泪流干,她自然要回归天界,没有再留在人间的道理。

第二、在宝玉成亲之日,还有一个人也死了,那就是贾府的靠山——贾妃贾元春,她的死无疑是为后文贾府抄家做铺垫,想想,那时若是贾府抄家了,林黛玉一个弱女子又会是怎样的结局?探春远嫁,迎春嫁给了孙绍祖后被虐而死,惜春做了尼姑,整个贾府就黛玉一个姑娘了,我想那时,黛玉的结局也不会比现在好太多。趁着现在贾府还没有_,死了还有人,有钱给她料理后世,这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说完了黛玉的结局,我们再说说谁支持宝黛姻缘。第一个便是贾母了,从“一对小冤家”,“两个玉儿”可以看出,贾母是支持“草木前盟”的。而且,贾母并不喜欢薛宝钗,贾母喜欢机灵的活泼的,像凤姐,黛玉,宝玉。而薛宝钗的性子恰恰相反。其次,贾母也批评过薛宝钗。在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一行人去薛宝钗房中游览时,贾母的话中表达了一个意思:一个年轻姑娘的屋子,如此素净,让我们这些老婆子无地自容。但她并没有明确的表达出来,而是把事情推到了王熙凤头上来,说她照顾不周。但后来因为王夫人,薛姨妈的干涉,和林黛玉身体的原因,此事就此作罢。(此是后话)

第二个便是王熙凤了,其实,王熙凤支持“木石前盟”跟贾母有些关系。那就是她要讨好贾母,贾母对林黛玉那么的宠爱王熙凤不会看不出,所以也跟着贾母,支持“木石前盟”。但我觉得更大的是因为利益,王熙凤手里紧攥着管家权,利用这管家权,王熙凤明里暗里敛了多少财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但倘若薛宝钗成了二少奶奶,加上王夫人的支持薛宝钗,这管家权归谁可说不准,薛宝钗那么精明能干,身体有那么好。可若是林黛玉成了二少奶奶,这管家权王熙凤便可以攥紧。林黛玉不会管家,且林黛玉体弱多病,也无法管家。这自然而然的由王熙凤继续管家。但无论是因为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王熙凤也不喜欢薛宝钗。纵观全书,王熙凤很少和薛宝钗有过交集,也不曾开过薛宝钗的玩笑,她们之间始终有隔阂。王熙凤也评价薛宝钗说:“不关己事不张嘴,一问摇头三不知。”反观她和林黛玉,关系就亲密很多,不然她也不会说:“既喝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这话明摆着是支持宝黛婚姻,就连兴儿也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

但影响宝黛姻缘最重要的一点是——贾元春!贾元春是贾府的靠山,又是宫里的贵妃,说的话自然有分量。她在端午节礼物上就有玄机——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礼物是一模一样的,这不明摆着是赐婚薛宝钗和贾宝玉吗?有人说,是元春不喜欢林黛玉,喜欢薛宝钗。实则不然,在元妃省亲的时候,大家作诗的时候说了:“终是薛林两位妹妹与众不同!”再就是元春赏赐龄官,这表面上是赏赐龄官,实则是暗赏林黛玉。史湘云也说了,龄官也说了,龄官像林黛玉。再看元春送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礼物:宫扇两柄,红麝香串两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咱们重点看凤尾罗和芙蓉簟。“凤”,大家想想林黛玉住的地方的匾额是什么?有凤来仪啊!而“芙蓉”又不得不说另一个人——晴雯。晴雯死的时候,丫鬟们哄贾宝玉说晴雯去做了芙蓉花神,贾宝玉又写了《芙蓉女儿诔》,但大家都知道“晴为黛影”。这一切都暗示了,原本贾元春赏赐,黛玉和宝玉的是一样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王夫人调换了礼物。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古代封建制度严酷,不可能出现调换赏赐的现象。但话又说回来,即使王夫人调换了礼物也不会怎么样,即使被人发现了调换赏赐,贾元春是她的女儿肯定会帮着母亲说话,这件事也会不了了之。原著中说过,让贾宝玉去谢恩,在谢恩的同时,贾宝玉肯定会和元春说起赏赐事件。元春自己也是个苦命人,年纪轻轻就入了宫,她的爱情是悲哀的`,是没有选择的。而贾宝玉是有选择的,他的心上人就是林黛玉,元春不会看着自己的弟弟娶他不爱的人。所以赐婚之事再无后文。贾母在清虚观打醮时,也用“宝玉年纪小”而搪塞了张道士的话。

不管怎么样,黛玉于宝玉的爱情以失败告终,但我相信,这也是她最好的归宿。爱情是美好的,幻想也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忍的。但在我相信,终有一世,他们会终成眷属。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3篇

少年看红楼,笑传奇故事;

青年读红楼,骂封建情史;

中年赏红楼,叹炎凉世态;

晚年品红楼,忆起伏人生。

一生在读《红楼》,品味大不相同。

《红楼》如故陈旧,而我笑看人生。

——钱三分

《红楼梦》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从懵懂无知幼年时的儿童读物,到后来十几岁看哥哥大字典般厚厚的原著,如今放假在家的我又找来她只为打发清闲的时光。随着一天天长大,看她的心情也各有不同。儿时的我是抱着看故事的心理去读她,被翻译过又删减后的她只是一本儿童故事书;十几岁的我看着那砖头块儿一样的书,虽已近白话的她还是让我搔头抓耳,囫囵吞枣;现在的我能慢慢品读她了,可能还只是浅显的理解,但足以让我被她吸引。

她是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展开的,也是描写了金陵十二钗各自的人生悲剧。她前篇华丽的辞藻为大家描绘了一个个古典的美人儿和古代大家豪放的气派,但又隐含没落之势。后来悲惨的结局又表现了世事无常和官官相护败落的必然之势。贾雨村葫芦僧乱判_让人分不禁愤愤不平;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又为大家展示了一个幽默风趣,善良朴实的乡下老太太的形象;葬花的黛玉是我见犹怜;而李纨和黛玉分别创立的海棠社和桃花社,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满纸的诗情画意。总之她中有笑有泪,有恨有悔,虽没有清宫剧里那般的勾心斗角,但也是花开花落、此起彼伏。

——说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黛玉初进贾府,贾母戏言的“凤辣子”,恰可以概括她的性格。心狠手辣、精明能干是她的代名词,察言观色、机变逢迎是她的标签,可最后的她却只落得个病死床前的结果。她虽狠毒,却也是个能干的主儿,王夫人将整个家交由她打理,亦是井井有条。可叹她是末世之才,倘若她是男子,是否可以一展才能?

——说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一改绣衣为青衣,青丝落地,是红妆泪,也是昔年恨。三个姐姐的悲惨命运,也让她看破了红尘,从此青灯古佛,无问尘世。父母早逝的她性格孤僻,这也造就了她的心冷嘴冷,不管他人性命。但她的悲剧又何尝不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幼无双亲的她只是用坚硬的外壳包裹自己,免去世间烦恼;大家族的没落小姐只能选择出家为尼,让虔诚的诵经声洗涤自己的灵魂,让沉沉的钟声敲打着无处安放的心。

——说宝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两个人的命运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同宝玉是“金玉良缘”,一个又是“木石前盟”,到底是纠缠不清。先说宝钗,我认为她就是标准的世族小姐。过于死板,恪守礼节,颇富才情,但又太过娴雅,没有女子应有的灵动情感。所以她与宝玉才是虽可举案齐眉,但终究意难平。说来我最喜欢的还是黛玉,虽然她有点爱闹脾气,在现在看来是有点作。但她脱离了封建制度的束缚,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也是一个勇气可嘉的女子。更何况她生得倾城倾国,有兼旷世诗才,也算是奇女子一枚。她的才情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但可叹她虽有“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娇弱,也抵不过世人的封建,为了宝玉“着想”,贾母一众还是偷梁换柱将宝钗嫁与宝玉。但结局呢?“金玉”未成良缘,黛玉含恨而终,宝玉剃度出家。黛玉临死前喊的“宝玉,宝玉,你好……”我想会不会是“你好狠的心呢?”毕竟她对宝玉是如此的多疑,想必是爱到了极致,不愿同他人分享她的宝哥哥。两个两小无猜的人儿,都是彼此心中的白月光,偏生女子生性多疑又体弱多病,终使这“阆苑仙葩”与“美玉无瑕”含恨终生。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4篇

红楼一梦,梦的是谁的良辰美景,荣辱兴衰?

一、颂歌,颂歌!

红楼梦的是伟大的,在它里面,女性是伟大的。

《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清曹雪芹著前八十回,现流传的版本有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其中描述了封建大家族的繁荣与衰落,但曹公塑造最为成功、吸引人眼球的是里面的女性形象。莺莺燕燕,她们不仅美丽、聪明,还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意志有独立人格的人。在那时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曹公的用意是多么深沉而伟大!

黛玉的气质与才情、宝钗的大家闺秀风范、史湘云的机灵可爱、妙云的清丽脱俗,等等,无疑是全书中最精彩美丽的姹紫嫣红。《红楼梦》中,丫鬟不是卑贱的,她们也有独一无二的个性与自由,晴雯、袭人、鸳鸯、平儿……她们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一个一个鲜明可爱的女性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

曹公本人与曾说过:“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勿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他怀着“传闺阁昭传”的目的写成红楼一梦,梦是光彩陆离、姹紫嫣红的,梦中不仅有行止见识不凡的众多女子,还有一个爱她们、尊重她们的男子——贾宝玉,他真心相信“凡山川日月之精秀之钟于女儿”,这个贾宝玉,到真正是“通灵宝玉”之化身,真正的“山川日月之精秀”,连他于如此爱护女孩儿们,又将女子的地位提高一个层次。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无论是《三言二拍》中杜十娘、玉堂春,《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水浒传》里德扈三娘、潘金莲,女性总是作为低眉顺眼的弱势群体,顶多得到的是同情可怜。《红楼梦》确实女性的大舞台,一曲曲颂歌为她们吟唱。

二、悲剧,悲剧!

整曲《红楼梦》其实是场悲剧,所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红楼梦》的结构是如此精妙而严谨,千丝万缕的字眼中,密密扎扎地织成一张庞大的网,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却在曹公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读时是深沉的悲哀,更有憾人心弦的震撼。

《红楼梦》其实是笔算不明的糊涂账!世间情爱本是最复杂的东西,偏偏成了书中最重的一块。宝玉、黛玉试试浊世的一对知己,相伴相依早已心中暗定“木石之缘”,怎奈封建社会中,确实身不由己,黛玉虽好,气质中却有着叛逆性,而宝钗方是贾家上下认为最好的少奶奶人选。悲剧产生于两个选择的权威性大相悬殊:宝玉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却无法选择相伴一生的妻子,一切取决于父母之命。于是,悲剧终究成为无可避免的结局。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女人如果只是花鸟,是玩物,她们的毁灭,顶多博得一声惆怅,几声叹息。《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表现出被毁灭的女性不仅外形是没的,而内心,更是美的。

那些悲剧中,史湘云、李纨青春守寡;贾迎春出嫁便被丈夫折磨而死;探春远嫁,惜春绝望出家,金钏儿投井而死,秦可卿与鸳鸯含冤而死,妙云被强盗掠去……她们注定是“薄命司”册子上没有好结局的人物。

书中最让我怜爱的是黛玉,她高洁美好,在不该做梦的是日子里偏偏做了一个美得让人痛心的梦。“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于她言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严相逼”的场所,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醒,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宝玉于她言,不是“男才女貌”的“如意郎君”,更是可以“偕隐”的知心者。若没有知道这一切,就无法体会黛玉含恨而死之时那句“宝玉,宝玉,你好……”的惨痛哀凉。呜呼!可叹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世外仙姝寂寞林,山中高士晶莹雪,霁日风光耀玉堂……一曲曲颂歌,是高度的尊敬,是满腔的同情!唯有如此美好,最后的悲剧才如此令人痛惜!

三、韶华,韶华!

究竟是韶华易逝,难奈得闲情几许。红楼里的痴儿,纵情撼天地,一切却是没落至终。当所有繁荣烟消云散,雾霭深处萧瑟的身影,勾起人们怎样的感慨千万,思绪万千!

韶华易逝,从兴盛至衰没,不过过眼一瞬,闲情几许,只作了叹息罢。

少年衰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既壮_杂出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少年时的痴,黠,化作了凄丽温柔的红楼一梦。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5篇

不知道谁说过:悲剧的魅力在于把美好的事物捧到你面前,然后一点点摔碎给你看。

每个阶段读红楼都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看红楼总有一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式惆怅落寞的感觉。总是在金陵十二衩的身上看别人故事,对于人物的看法也是人云亦云。

我的老师经常跟我说,在我这个年纪是很难把红楼梦读出深度的。她说红楼包罗万象,你的经验和眼界决定了你看能出多少境界,境界一直在那里,世人井底之蛙难登大堂,反倒埋汰起书的不是来。

我不是诸如她之类的红迷。

但正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红楼梦的人心里的红楼自然也是不同的。我很感谢这些年的这些成长,现在我看红楼不再是只关注宝黛之间的爱情或者贾府里谁对谁好,谁对谁不好,哪个人的遭遇是罪有应得,哪个人是死不足惜,哪个人是原应叹息。

大观园本来就是一场梦,梦里的很多东西是警醒现实的,拘泥于梦中就是作茧自缚了。小时候,我们总会为这样那样的故事可惜。黛玉死了会哭,简单地认为那些拆散宝黛的都是坏人;王熙凤尤其是个毒妇,活生生逼死了尤二姐;薛宝钗是个坏女人,简直伪善……后来上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王熙凤其实很可怜,她是受压迫之后转变成为了压迫别人的工具,薛宝钗其实很聪明能干,才情也不输林黛玉,贾宝玉辜负更多的人是她……分析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都是社会的问题。

我发现从小到大好多课本的文章主旨分析到最后都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概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怎么样的结果是必然的,怎么样的结果是不可能的。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的确是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社会上吧?即使都归结到社会层面上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就好像现在有很多人会在一些不良的社会事件报道出来后大肆渲染,大肆抨击,文章评论分析到最后,得出一个“是体制问题”的结论。这并不具有异议,但与其如此大张旗鼓地得出这么简单粗暴的结论还不如真的做点实事去改变体制问题。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但坚持下去,量变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产生质变的。有时候,我们缺的只是一颗纯真坚持的心。

社会背景固然是扼杀红楼一梦的凶手,但却不是充分条件。事物的衰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没有谁是不会老不会死的,区别是怎么死,而这个死法往往是自己选择的。我小时候总觉得林黛玉是被大观园的那群七大姑八大姨逼死的,后来我才知道外部环境从不会在心里就把人逼死。因为外部环境到你的内心世界有着一座桥,而这座桥是你自己控制的—改变不了外部世界就可以去改变自己。

黛玉最后死了,就是因为她不愿意去改变自己,她为自己的信仰和心气而活着,没有了那些她所相信的东西,她宁愿去死,所以焚稿后她就死了—火里烧的不是诗稿,是相信。宝钗能在贾府如鱼得水,是因为她适应这个环境。人对于环境的适应都是在后天中慢慢锻炼出来的,能不能去适应环境不仅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能力。宝钗所处的家庭背景赋予了她锻炼这种能力的条件,她又选择要成为贾府少奶奶,所以她能跟贾宝玉成婚,从某种意义上赢过了黛玉。

宝黛能够相爱相惜在于他们都有一个突出的特质——“叛逆”。这种叛逆不是现在说的狭义上的叛逆。他们所携带着一种反抗精神,在贾府这个压抑封建的笼子里不断挣扎。虽然注定他们最后不可能成功。但我很佩服他们,追求真理的过程远比追求到的结果重要,何况在那种亭台楼阁游园遛鸟的生活中还保有一颗本心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有压抑的地方就会有反抗,如果没有反抗爆发出来,压抑下的人性就会扭曲变形。贾府越是三纲五常人伦道德,就越是有类似于扒灰通奸之类的事情出现。控制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演变为专制就很可怕了。

现在有很多讨论说我们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是要选择成为黛玉还是宝钗。不管你是要成为黛玉还是宝钗,这些话题的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有你去选择了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脚踏实地付诸实践那这个话题才有意义。我最怕成为的是“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式的“螃蟹”人物。

虽然绝大部分时间我却都在摇摆,都在迷茫,而并不知道怎么样去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我是谁?我要去干什么?将来我要在社会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处于怎样的地位?”这个年纪的我们没有办法解决好自我统一性的问题,想不清这些问题的答案。我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候感到了关于这部分强烈的共鸣,这是一种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痛苦过程,但是用文字又很难丰满地描绘出那种迷惘。成长本身就是个诉不尽的母题。

我们会成长,我们或者正在或者将要经历一些苦难。我发现我曾经同情的一些遭遇发生在了我的身上。看到那些薄命司的批命,作为一个看客,我同情过很多大观园里的女孩。迎春很懦弱,也没有出众的才情,最后惶惶而死;探春再怎么要强终归就是个庶出,最后远走他乡。但现实是,我也没有出众的才情,我也很好强并汲汲在追求一些可能现在我的能力还拿不到的东西。爸爸说他年轻的时候把梦想藏起来了打算以后再实现,但是后来有了妈妈、有了我、有了弟弟有了生活他都快忘记梦想是什么了。我好担心有一天我也忘记了我的梦想是什么。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6篇

若是问我最爱的作品,脱口而出的定是《红楼梦》。

最早看宝哥哥和林妹妹应当是7岁那年的越剧。几天前就听大人说村里要放电影《红楼梦》,我至今也不知道经年与田地打交道的父母及如我父母一辈的村里的长辈们在看电影之前是如何接触到《红楼梦》的,只记得那时他们热情高涨,早两天母亲就和父亲商量那天定要接外婆过来看电影。那时村里每过一段时间便有乡里的电影放映员来放电影,都是露天的,一块白幕挂在晒谷场靠墙的一边,晒谷场能容下很多人,一要放电影了,四面八方的乡邻便会早早地聚在这里,或坐或站,津津有味儿地看着,这是我们小孩儿最快乐的时光,凳子照例是不坐的,时常钻到幕布后面看反面电影,好奇得不得了,要么躲猫猫,总之难得能很完整地看完一部电影。应该是夏天前后的季节,早早的,我们几个孩子就听大人的吩咐,摆了一溜儿的小凳占好前排的位置,父亲还扛了面大竹床也预先摆在前排,只等夕阳西下,余辉散尽,听那优扬绯恻的越剧唱腔。什么内容我一点儿也记不得了,倒是看电影前的兴奋与期待竟深深地刻在脑海中,至今想来还清晰依旧。电影后的几天,只要往人多的人群里扎,听到的也尽是大人对《红楼梦》的议论,想来那个文化贫瘠的年代,一部《红楼梦》给了人们多大的慰藉,我由此早早地记住了王文娟,徐玉兰这两位越剧大师,也知道了越剧里的角色全由女伶扮演,也听大人们说她们住在上海。在我那个年纪,很难体会真人与角色的关系,很难想象电影里的人物竟会生活在上海,和我们一样需要吃喝拉撒。

终于知道了《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第一次对它有了敬畏,初三时,向同学借了一套原著从头到尾翻着。亲爱的朋友,恕我这只笨鸟吧,在感情上我是成熟极晚的,我竟不能读出什么东西,心理竟不能弄懂它的文学地位为什么如此高,简直是为着它的名气与伟大才耐着性子读完的,囫囵吞枣,生吞活剥,不能消化,没能吸取任何文学养分。看过之后只能朦胧体会宝哥哥是喜欢林妹妹的,宝姐姐可恶,竟夺了林妹妹奶奶的地位,让妹妹魂归离恨天。也只能看懂这些,心里却是满足的,我看完《红楼梦》了。至今想来都对那时的心理鄙薄不已。

高中的语文老师是极好的老师,老夫子一般的,学识可谓渊博,上起课来,典故、诗词都是信手沾来,借着《葫芦僧判断_》和《林黛玉进贾府》第一次认真听了老师的讲解。记得老师还给我们绘了一张贾史王薛家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图,我笔记做得极认真,回家后硬是把它全部印在了脑海中。心里只急急地想得到一本《红楼梦》,我不知是如何与父母说的,记得说过两三次,终有一天,父亲把一本从新华书店买来的袖珍《红楼梦》放到我手中,与小字典一般大小,比字典厚一倍,一翻书价,12元,心里非常感动,不知我这严厉的父亲如何能懂我想占有的心,平时我是极不愿意与他多说一句话的,见到他总是紧张害怕。那是高三了,我摩挲着,珍宝一般地放在床头,中午休息,晚上睡前都拿上它来认真地读着,那时是能读懂些东西的,二个月的时间全部读完,可并没有搁置案头,还是枕边放着,只是阅读顺序有变,随时翻到哪页就从哪页读去,内容是娴熟的,如何也能接得上,每看一次都有新体会,新感想,是那么的爱不释手。有好东西是要分享的,我时常带着要好的女同学来要她一起看,精彩处两人痴痴地笑着,时常讨论一两段,想来那段时光真是自由快乐,虽是高三,却还有闲情闲心看闲书,把高三紧张压抑的气氛缓解了不少。

受到高中语文老师的影响,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填写了中文系。那三年,大段大段闲暇是读闲书的最好时光,现在想起来,我看过的书大部分是那三年攒下的。古今中外,小说、诗歌、戏剧……天天都会读些的,但《红楼梦》始终随身携带,还是那么爱。那时不满足情节了,拿着小说里优秀的诗背起来,《葬花吟》、12首菊花诗、金陵十二钗的诗谶等等都已能背诵,小说情节更是熟悉了不少,虽不能与张爱玲、三毛那样能顺利背诵,但也是烂熟的,优秀章节是能说出上句,想出下句的。那期间,我还得了一本《红楼梦诗词谶语释义》,对我读《红楼梦》帮助很大,我是精心地准备了一本笔记本,认真地做读书笔记,从前往后翻大多是摘抄,因为这本书是要归还的,很多东西是要记下来认真消化,从后往前翻是记下自己揣摩时的心得体会的。至今这本笔记本我还保留着。一直到大学毕业的毕业论文,选的也是《红楼梦》课题。

如今这些早已是时过境迁的事儿了,想起自己与《红楼梦》的感情就好比两个陌生人,从相识到相知到相恋再到演化为亲情。现在枕边早已不放《红楼梦》,但心里一隅总是为它留着,只要电视上重播《红楼梦》,只要听到《红楼梦》的主题曲,只要有人讲评《红楼梦》,甚至戏曲频道播放越剧《红楼梦》的段子,我都会停驻看完,心里乐滋滋的。我曾经认真学过越剧《黛玉葬花》、《哭灵》、《紫娟试玉》唱段,总之有关它的一切我是那么自然地感兴趣。这不是物化为精神了么?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7篇

《红楼梦》,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座巅峰,令国人为之骄傲的一块文学瑰宝。历史走到了今天的商品经济新时代,经过文化商人们的不断注水、催肥,《红楼梦》也与时俱进,迅速疯长成一棵耸入云天的超级摇钱树!在世人眼里,仰目看去,红楼之树青枝绿叶间,挂满了金灿灿的钱币,只要你具有超凡的魄力胆识,勇于攀爬到树上,拥有憾动它的能力,轻轻随便摇晃几下,无数金钱便会如同片片树叶,应声飘然落地。近百年来,一株红楼巨树,养育了几代红学专家;催肥了一位位影视编剧、导演、作家、评论家;育肥了电视、电影、出版等媒体;包装出了一位位红楼影视明星。红楼产业,欣欣向荣,牛市冲天,一路飙升!

遥想当初曹雪芹先生,过着绳床瓦灶、举家食粥的穷困潦倒日子,在极其清贫的状态下,靠着原始的满腔创作热情,呕心沥血,奋笔疾书,创作了煌煌巨作《红楼梦》。当时曹先生并未企望创作《红楼梦》,会给他带来任何名利、经济方面的效益,他最终在穷困潦倒中,默默走完了自己悲凉的一生,用自己的热血与生命,为后世留下了不朽杰作《红楼梦》。倘若曹公九泉之下有知,他绝不会料到,《红楼梦》日后会被人催生速成为一棵结满银元的参天大树!更令他莫名惊诧的是,他的《红楼梦》被后来的红学家们,推举到令万众仰视的艺术高度。曹先生当初的创作红楼梦的本意,无非是写写曹氏家族的兴衰,抒发下自己的人生感叹情怀罢了,根本未曾料到,日后被当代的红学家们相继拔高注水催肥,将创作理念推捧到了反映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高度,《红楼梦》具有如此的历史前瞻性,大概颇令曹先生为之汗颜。凝望阳世间红学家们那些汗牛充栋、堆积如山的红学研究著作,不知曹先生在黄泉之下做何感想!记得有人曾这样评论《红楼梦》:“看淡了都是扯淡”,不知可否改为“悟透了都是扯淡”。

《红楼梦》这棵巨大的树荫下,好似一巨大舞台,作家、编剧、导演、红学家、评论家、演员秀女、影视明星,轮番登场,搔首弄姿,雄辩滔滔、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红楼梦,宛若一头壮硕闷骚的超级文学奶牛,它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职业红学家。吃红楼喝红楼啃红楼,一辈子研究红楼,靠红楼为业为生,养家糊口,博取功名,此等职业红学家,为我国独创独有!一部红楼,客观评价,不过就是一部优秀杰出的长篇小说而已,当代的红学专家们,早已把曹雪芹的家族三代、社会关系、祖籍、房产、住所、经济、版本、评论等等,凡与红楼梦、曹雪芹有关的,都已调查研究的透透地,但犹未满足,还要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持之以恒,继续深入地常年累月研究下去,真不知要研究到何年何月,才能为《红楼梦》彻底划上一圆满句号。其实,只要不为红学家们彻底断奶,断了皇粮,红学研究将会一直继续发扬光大下去。小说创作,本来就是建构在虚构、合成的艺术加工基础之上的文学体裁,有一万个读者,便有一万个林黛玉,做为读者,每个人的阅读审美体验感受因人而异,是不能套用物理数学指标来衡量检验的,而我们的红学家们却在那里苦心孤诣,小心翼翼地日日求证探隐,非要证明《红楼梦》中迎春、探春、元春、贾政、等等一干文学虚拟人物,按图索骥,要与当时清朝社会中的某某人物对号入坐,直到建立起单线联系后,方就此罢休。此类红学家忽略了这样一个文学研究的最基本要素——《红楼梦》它是一部小说,不是历史,更不是通讯、纪实文学类的文字,不能用研究历史的眼光,去研究考证《红楼梦》。其实,有些红学家,心知肚明,一旦给红学研究,划上句号,自己也就等于彻底失业,丢了饭碗,何不云山雾罩地继续研究考证下去,生存第一要素,先保住皇粮饭碗再说,这就是红学家的精明所在!

影视编导们在滚滚红学热中,也不甘寂寞,立马高高扯起了重拍红楼的大旗,一时间将神州大地闹得沸沸扬扬,好不热闹。

为此番重拍《红楼梦》,全国大江南北,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红楼选秀活动,神州大地的各路美女名媛佳丽们,为之跃跃欲试,频频出镜,吸引了众多世人的眼球。电视剧尚未开拍,通过红楼选秀,导演们、组织者、策划者、以及入选的红楼秀女们已经名利双收。至于日后重拍的《红楼梦》,能否在艺术质量上有所创新突破,只能让人拭目以待。冷眼静观中外文学名著不断被后人重拍,时常有之,但重拍版的艺术质量与效果,超过首拍的并不多见,大多沦为狗尾续貂之作。《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电视连续剧重拍版的质量,远非港版首拍版,已是不争事实。87版《红楼梦》,成为电视剧经典之作,已成定论,此番红楼重拍,恐重蹈旧辙,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委实不易!

此番红楼选秀,实则红楼文化商家们的精心炒作与做秀,其终极目的,无非是从观众腰包里多送出些银两罢了;重拍红楼,亦然。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8篇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意识始终停留在_大皆不过谈爱情_,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气。

现在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个别细细品读,忽觉恋情不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咱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颜色。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毕生泪水回报神瑛待者浇灌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借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暖和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肮脏之地。

贾母看似慈悲,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大吹大擂,不过是出_携蝗不嚼_的闹剧,在_上层_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腕,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_贫嘴贱舌_。极善阿谀逢迎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_放诞_,_无礼_。自命清高的_槛外人_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_识大体_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实质――_我只拿你当嫂嫂待。_于是,黛玉被认为_小性,多心,心窄_,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_宝二奶奶_,终成了_世外仙姝寂寞林_。

黛玉虽为_主子姑娘_,却又被称为_小鸡肚肠_,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余。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_芙蓉吹断秋风狠_,不要过份责备她的_多心_,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未几多斟酌。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比拟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擅长处世,这两点赛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型。她不木石前盟,却信任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_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热_,赵姨娘也称她厚道。诞辰会上,她知贾母_喜欢热烈戏文_,_爱吃甜烂之物_,使_依着意思_去说。蘅芜院她安排得素淡简略,给人以安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认为节省。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世人讥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述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保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_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_,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感到_小惠全大体_。对黛玉的讽刺听若惘闻,让人认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超与黛玉的高傲构成赫然对照。于是,宝钗被认为_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_,选上了_宝二奶奶_,终成了_山中高士晶莹雪_。

对宝钗,我始终无法爱好,从感情上无奈接收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油滑,她的性情温柔,在我看来皆是虚假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联,让黛玉以为与她_情同姐妹_。看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疑。

黛玉逝世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假如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_宝玉,你好狠。_为何狠心摈弃黛玉,再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偷换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本人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明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喜过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睬,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底本_任是无情也动听_,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9篇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人物众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多达四百八十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毋庸置疑占据文章的重要位置。但是书中也塑造了很多其他出色的人物,其中刘姥姥和贾母这两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她们气质上的差异,但是相似的年纪,丰富的人生阅历又使她们具有某些相似点。总之这两位老太太的形象是鲜活、生动的,没有单纯的好也没有单纯的坏,她们是不同环境下人性最真的写照。

刘姥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老妪,一个上了年纪的寡妇,不仅贫寒,而且卑微,膝下无儿,孤苦伶仃,在小农社会里,香火不继,这是很危险的信号。因为女儿女婿的孩子无人照看,才被接来一起生活,可叹的是女儿女婿家也是一贫如洗,吃饭都是大问题,看书写字对刘姥姥而言更是不可能的事。当刘姥姥第二次来到大观园时,她的几句行酒令让大家都笑开了花“大火少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了个大倭瓜”。乡村的风情养育了她,泥土赐予了她农民最淳朴的气息。相比而言贾母在气质修养上都与刘姥姥呈现出很大的差别,贾母出生在名门——生在“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世勋史候”家里,一出娘胎就是锦衣玉食,等到了长大又嫁给“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荣国公之子贾代善为妻,钟鸣鼎食,且又儿孙满堂,可谓人人生大赢家,高贵的出身,富有的家庭造就了贾母与众不同的气质修养。贾母是一个很有审美品位的老太太,在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时,经过黛玉的潇湘馆,看到窗上纱的颜色久了,便和王夫人说:“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会就不翠了,这个园子里他又没有桃杏树,着竹子已是绿的,再拿绿纱糊上,反倒不配了。我记得咱们现有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呐。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上。”凤姐说库里有好几匹银红蝉翼纱,贾母笑凤姐不识货,说“那不是蝉翼纱,叫“软烟罗”,看贾母如何描述这软烟罗的颜色“那软烟罗只有四种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要是做了帐子迷糊了窗屉,远远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软烟罗。”从贾母的这段讲解描述中,我们就能看出贾母的眼光不俗,就连一个小小的纱窗都有这么大的学问,对于色彩的搭配,贾母也精通此道,正所谓“桃红配柳绿”才是绝搭。

贾母与刘姥姥都有七八十岁的高龄,可以说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她们已经有有了深刻的体会,当人以上了年纪她们对生命的体会比年轻人要深刻得多,她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入。在她们身上表现出了宽容,善良,乐观豁达,她们对自己都能与较为深刻的认识,都充满了人生智慧。她们都是心底善良的老太太,刘姥姥为了全家人的生机,能鼓起勇气来到贾府谋出路,打秋风。有人会说刘姥姥脸皮厚、没自尊,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封建社会下的贫民百姓在吃饱穿暖都是问题的情况下谈自尊是不是有点不符合实际哪!生存对于她而言才是最重要的是,刘姥姥能鼓起勇气来到贾府谋出路,她的勇气就值得我们敬佩,她是自信的老太太。,她第二次进贾府,完全抱着感恩的心而来,她从大老远带着新鲜的瓜果蔬菜感激贾家的救命之恩,在贾府败亡的时候,人们唯恐避之不及,连累到自己,可是只有刘姥姥在危难时刻再次来到贾府,就出了巧姐,可以说刘姥姥是个非常善良、知恩图报的人;”贾母虽说长在大富大贵之中,却如平儿说的“我们老太太最是怜老惜贫的。”例如在刘姥姥二进贾府时,她闻知变请倒身边说话,领着刘姥姥游玩大观园,不让凤姐捉弄刘姥姥,还几次把自己的饭菜送与姥姥吃,对刘姥姥非常挂心。

尽管两位老太太的身份地位不同,一个为贵族大家长,一个是农村老妇人,二者无论是身份地位,气质性格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从人性的观点出发她扪都是平凡的老人家,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疼爱自己的儿孙,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人生智慧,贾母贵为一家之主,懂世故而不弄世故,能经得住富贵,也能在危机的时候力缆狂澜;刘姥姥生在泥土乡野之中,大自然养育了她,她有着庄稼人的勤劳勇敢,有着底层百姓的忍辱负重,知足常乐,但她身上也不免有着小老百姓在社会生活中历练出的狡黠。总之,这两位老太太的形象是立体的、多面的,我们很难分析出谁优谁略,谁是单纯的好人谁是单纯的坏人。曹雪芹把真实作为他创作的准绳,他笔下的贾母和刘姥姥是忠于生活,忠于实际的,她们身上有着人性的复杂和真实,都有可喜处和不可喜处,应当说两位老太太各有各的美。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10篇

《红楼梦》这部巨著, 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可以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可以一起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面对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该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伤心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_伤口_,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可以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可以一起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面对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该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伤心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_伤口_,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独自落泪,悲叹自己。

暑假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它真不愧为是一本奇书,书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红楼梦》的故事太感人了,写得特别精彩,故事环环相扣,我时常投入不己。读了它,我还真懂得不少道理。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非常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黛玉离世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特别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在一起玩耍,两人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十分要好,这在当时是社会所不能容的。不过,作为当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林黛玉是《红楼梦》众多人物里我最喜欢的女一号,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人物!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也闺成大礼。宝玉的新房和黛玉的病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边悲,一边喜;一边哭泣,一边欢笑;一边热闹,一边冷清;一边管弦丝竹闹翻天,一边傀瘣魍魉把魄牵。我读到悲处悲,读到喜处更悲,给心灵以巨大的的震撼。我恨不得钻到书里,跟宝玉说一声,那不是黛玉。

我读了《红楼梦》后就非常佩服曹雪芹,他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来,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站在我的眼前,同我说话似的,让我跟他们共同欢笑,共同悲伤,共同成长。我要学习他的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11篇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而杰出的作品,集高度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于一身,是古典文学中的巅峰之作,这部“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作品,如微雨,缓缓地,深深地,浸透我的心灵,深入我的灵魂,让我与之同悲,同欢,同笑,同泪。

初读《红楼梦》,先是被里面表现人物性格而风格迥异的诗词所吸引。无论是“尔今失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中黛玉的凄凉;还是“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的豪放;抑或“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湘云的爽朗,都成了我中沉吟不绝而始终口角噙香的佳句,带着那些女子纯洁高雅的气息于心中萦绕。

而后,在深入地欣赏与研读后,我渐渐从那字里行间看出了更深层的东西。在大观园“花招秀带,柳拂香风”之美背后,隐匿着的是一个个女子在那个封建社会里苦苦挣扎,却无力改变,直至香消玉殒,柔肠寸断的悲剧。

红楼群芳,个人最爱的是黛玉,爱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里透出的高傲,喜她“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中流露的深情,更爱她花前痴读《西厢记》的毫无避讳,香冢葬花的悲凉,以及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的凄绝。她对世俗不屑一顾,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她那独立而高洁的人格,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笑傲风尘,径自瓢香。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还有着不俗的才华,魁夺菊花诗,悲吟葬花词,她技压群芳,用丹心秀口吐露生命的风情。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怨。无一不是林潇湘诗人气质,佳人意蕴的写照。如许的清澈坦荡,令人动容感慨。可惜,在当时的社会里,傲世人皆妒,她被视为异己,只能在孤寂的世界里枉自空吟,暗自嗟叹,怆然神伤。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却都是匆匆过客,无人能解衷肠,只有宝玉视其为知己。

宝玉,是真正懂得怜惜女子,倾听她们心声的人,他曾说:“世间男子都是泥做的骨肉,而女子是水做的骨肉,我一看见女子便觉神清气爽,一见男子便觉浊臭不堪。”在当时,这份少有的通达和对女子的痴心令人感动。我想,曹公是将自己的意想寄予在了宝玉身上,曹公说过,他之写红楼,是“为闺阁昭传”,他要让通灵宝玉,这不同于世间凡俗男子的精魂体谅那百转柔肠,感受她们细腻的情思。何时,听见有人说宝玉和鲁迅笔下“狂人”有些相似,细想想,是啊,都反叛着当时的社会,都在和命运抗衡,都发出了人性的呐喊。我想,如果宝玉真是百年前“狂人”的遥遥先驱,那他心里一定在振臂高呼:“救救女子”。

宝黛的爱情,是基于精神慰藉萌生的情愫,如此清白而纯洁。他们,骨子里都是叛逆的,有着对世俗的厌恶和对高尚完美的追求。他们,只想贴近彼此的灵魂。可惜,这招来的是世人的冷眼。因为黛玉太高傲,不似宝钗温柔敦厚,贤妻良母型,符合当时相夫教子的妻子要求。纵使有百般不舍,却只能错手。苦绛珠泪尽而逝,可叹此生,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边是热闹的新婚燕尔,一边是寥落的焚稿断痴情,强烈的对比,凸显着社会的无情和那个女子的悲情。

荣宁两府最终的衰落,昭示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的败落。而这个过程中,有太多像黛玉和其他金陵十二钗般清秀的女子,成了它的殉道者。也许,这就是悲剧的力量,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而我们也在这种撕毁中无语凝噎,愁肠欲断。

手捧红楼,拿着的,是一段段沉重的往事:触摸的,是一个个凄楚的生命。看似“满纸荒唐言”,实则“一把心酸泪”。其中的四大家族:贾、薛、王、史,谐音“假写往事”,想来,曹公回顾过往,曾经的人与事,历数眼前,也成了定格的风景吧。

《红楼梦》,需要太多人生阅历,太多生命感悟,太多静默聆听,才能读出其中的况味。这一番“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哗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淡然,需要我们用诚挚的心灵,毕生的情思去品悟。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12篇

前些日子,读两本关于季羡林和鲁迅的书,两位大师在书中谈到读书问题时,都首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我除了看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外,居然没有完整地读过小说,实在脸红,于是赶紧找来《红楼梦》看看。

开始有读《红楼梦》的想法,只是想真实地看看小说写得到底有多优秀,竟赢得众多国学大师们一致的好评和首推。谁知道,第一次翻看小说原着之后,我居然立即对它有了一种难以释手的感觉。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恍惚间自己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灵,由不得你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现在小说已读完三分之一,但其中有个情节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享受,不把这种感触记下来,只怕哪天遗忘了,就实在枉费了这番功夫。

在小说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贾宝玉因在王夫人房里调戏小丫环金钏儿惹祸后,一溜烟跑进了大观园里。当时正值酷暑正午时分,园内“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宝玉却在一处蔷薇架下发现一个女孩子正蹲在花下,一边悄悄流泪,一边用手中的发簪在地上画着什么。

宝玉因这个看起来面熟的女孩“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大有黛玉之态”而不忍离去,只管站一旁痴痴地偷看。看了半天,发现这女孩用簪子在地上一遍遍地画着蔷薇花的“蔷”字,足足画了几十个,却不知何意。读到这里,不光宝玉不知这女孩子写“蔷”是为何,我也只以为她正在蔷薇花下练习写字呢……

疑惑收起,继续往下看。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曹雪芹才把之前宝玉的疑惑解开。一天,宝玉无聊想听曲子解闷,于是便来梨香院找到唱曲最好的龄官(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从姑苏城买了十二个小戏子养在大观园里,龄官是其中唱得最好的),谁知面对全贾府上下最受宠、最帅的公子哥,这龄官根本不买宝玉的帐,一句“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去,我还没有唱呢”,就让宝玉吃了闭门羹。

原本躺在床上养病的龄官因见宝玉也在她的床沿坐下,便起身躲避,宝玉这才看清,原来这龄官正是之前在蔷薇架下画“蔷”字,有黛玉之态的那个女孩。生平头一次受到这样的冷遇,宝玉只得红着脸,讪讪地出来,院中药官等其他几个人问明原因,便告诉宝玉,等“蔷二爷”回来让她唱,她必定会唱的。宝玉问贾蔷去哪里了,众人说,一定是龄官想要什么,“蔷二爷”想法子给她找去了……

正说着,贾蔷拎着个鸟笼从外面回来。原来,他花了一两八钱银子(古时算是一大笔了),买了一只会“衔旗串珠”的金丝雀儿来,想给在大观园里天天发闷的龄官开开心。“蔷二爷”带金丝雀去屋里给龄官表演杂耍,逗得其他一帮女孩子都非常高兴,独独龄官并不开心,仍赌气躺下假装睡着。

贾蔷只得上来陪笑问她“好不好”,龄官便骂他:“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贾蔷一听这话连忙站起来,又是赌神起誓,又是道歉,最后把那花了近二两银子才买来的金丝雀儿放生,连鸟笼子都一并拆了。

可龄官还是不依不饶,抱怨自己生病咳血,贾蔷不找医生来看却来取笑她,贾蔷一听,又连忙一边解释“昨儿晚上我问了大夫……”,一边就急着要出去请大夫。龄官却又叫他:“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底下,你赌气请了来,我也不瞧。”贾蔷只得又站住……

宝玉看到此处,猛然才领会那日龄官画“蔷”字的深意。不光宝玉,每一位读者读到这里,内心肯定都与宝玉一样被深深打动,更会为贾蔷、龄官二人心中那份单纯、朦胧的爱情而感动。

曹雪芹以贾宝玉的视角下笔,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了看似平淡的两个场景,情节简单却细致真切,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平常事一般,通篇没有一个表示爱慕或喜欢的字眼,更无任何暧昧意味。

但蔷、龄二人之间相互爱慕、一心牵挂对方的那份纯真、无暇的感情,尤其是龄官在地上反复写贾蔷的名“蔷”字时的那种少女情窦初开、心灵暗许对方的美丽情感和贾蔷被自己心爱的女孩嗔怒时略显笨拙的猴急态,却跃跃然于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蔷、龄二人之间这种含而不露、于点滴间现真情的爱情表达方式,正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民族性格与美学价值观的典型体现:以含蓄、温文而雅为美学欣赏的最高境界。这种民族性格特点与美学价值观伴随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一代代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核心之一。

当然,人们对于情感的表露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但不论如何发展、如何变化,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还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比如前两年在网络上有一首爱情歌曲,其中一句歌词是: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样的示爱方式与蔷、龄二人的爱情故事相比,何其浅薄、粗陋。

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前段时间,电视台上播放的一个广告,内容是鼓励我们,应该鼓足勇气,对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类似的内容也常在各种媒介、刊物上出现。诚然,做儿女的以何种方式表露自已对父母的感情,完全是个私人问题,但在各种大众媒体上反复向人们传递应该张开嘴巴大声说出“爱”的讯息,也许会在潜意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见面拥抱、亲吻,张口闭口必“Love”,这是西方社会人际交往的习惯,但东方人却没有这样的习惯。每个民族的人际交往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是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的,是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自然镜像。正因为东西方历史文化不同、民族性格迥异,自然使得东西方民族的人际交往及情感表达方式差异很大,而这种差异也正显示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习惯与情感表达方式,说到底毕竟只是一种方式、一种手段而已,它并不代表内在的本质。西方世界不论家人、朋友还是邻居、同事之间,拥抱、亲吻、张口闭口“Love”个不停,但西方世界并没有因这看似友善亲密的感情而成为王道乐土,历史上西方国家之间相互征战讨伐不断,还有黑暗残酷的中世纪、血腥的黑奴贸易、灭绝人性的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等等,哪一件西方世界能脱掉干系?

中国人感情内敛,不善言辞,父母、子女、家庭成员之间绝少说“爱”,但这并没影响中国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更没有阻挡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化传承从未中断的文明之邦的脚步。因此,对于不同民族各自不同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方式,大可不必厚此薄彼,甚至想用单一某种方式统领全世界。

中国人常说,判断一个人怎么样,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要听他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么,怎么做的。做子女的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尽孝心,说些暖心的话诚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向父母表达爱与孝。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13篇

君如陌上尘。我用我的眼睛翻阅着书,固执、浮华的尘埃早在时光的流逝中被抹去,昨天的梦朦胧地露出了红楼。

看完后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那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又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穿越时空,回首那漫长而凄惨的爱情历史,一个孤独的大家庭的历史,也是无法过去的。宝玉和黛玉相遇了。命运已经注定在那一刻。正是在这个大花园里,宝黛的感情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天命注定,但与贾母的心意不同。书中所有的故事,不论是家族的衰败还是男女的情爱,他们都在谈论真理。人生就像扁舟,浩瀚的大海像世界一样宽广。在这片大海中,小船应该如何航行穿过有风浪的大海,我认为只有积极地迎接浪涛的冲刷,稳步地迈出每一步,才能让自己的小船变成一艘大船,经受住更大的波浪。有一句名言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

书中还有对道德、对人性的深层领悟。贾瑞,一个有着很大的淫心的人,情欲令他一步步堕落,直至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大事件爆发。有时我们打开报纸,看到许多荒谬的新闻,各式各样的犯罪与事件,常会在心里说怎么会有这样禽兽不如的人。可是当你看了《红楼梦》贾瑞这一章,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的脆弱与无奈。平常我们有很多道德、法律、礼教的学习,我们也很认真的用这些法则,禁止自己做违法和不道德的事情。但我想说的是,我也许有那个犯罪的欲望,只是我的理性控制了我的感性,获得了内心的平衡。正是因为如此,你会对那个控制不住感性冲动的人,有一种悲悯。

我一直不太相信平常给一个人灌输太多的法律规则、道德教训,他就不会做有违理性的事情。贾瑞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平常教训的太严,反而让它一碰到这样的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我一直觉得,美德教育是最重要的东西。因为你对人性有所了解以后,会有一种人性上的开放与活泼。在严格的教育里,当一切都变成了道德、法律的时候,一个孩子在认识人性的时候,其实是很难把握的。可是如果他读了很多的小说,他对小说里的人性和各方面事情有了解后,它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就不会孤单,因为他看到小说里的人也遇到或发生过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会太慌张。

也是这样的原因,我觉得像《红楼梦》这样的小说,或者描写人性的电影,对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一个社会里如果只有道德和法律,是管束不住人性的,人性最好的管束方法不是教训、处罚,而是了解、知情,当你对人性本身有一个全面认知以后,你会会心一笑。

在这一回里,你看到了贾瑞的真实状况,你对人性有了深层的领悟。也许贾瑞是用一种赎罪的方式,把他的情欲带到了死亡。人世间每一个的生命,都自有其贵贱贫富,可在曹雪芹的眼中,已经毫无差别了。每个人在受他自己命运的苦。不同命运的苦,都是不自知,同贾瑞的不自知一样,王熙凤也不知。

同时红楼梦中的现代管理元素也堪比现在,就像秦可卿很聪明的想到,应该趁家里还有能力的时候,多在祖坟旁边购置一些田产,因为一旦有人犯罪,家产全部充公时,祖坟上的田产是不能充公的,因为孝道不可以伤害。这样会让自己以后有退路。曹雪芹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他在被抄家时根本没有一个归宿。所以他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了红楼梦里。他很遗憾,当家庭富裕时,没人想到这一点,所以他在困难时没有地方可去。秦可卿出生时名声不好,她会为自己想退路,会让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过得完日子。

这样的一本书,写了各个阶段的不同,各个地方的勾心斗角,人心的叵测,都会超出其它书的吸引人。曹雪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倾入了许多自己的感悟与悔恨,他悔恨在家富人兴为什么没有想到很多,为什么只有在日子都过不下去的时候才想到周全一时的办法。但我希望人生会像这样,像他这样,大起大落都蚕食而尽。毕竟人生不会风顺,走的每一步,也许都是对下一秒的全盘付出。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14篇

最近我们学校又发了一本新书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故事的情节非常曲折,讲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看完书,掩卷思考。我觉得林黛玉这个人不好,我不太喜欢这个人物。她动不动就哭,一直含着泪水。而且身体也不好,总是生玻她和宝钗是一个特别大的对比,宝钗遇事稳重,识大体,顾大局,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对待生活有热情,有上进心。从某个角度上讲,她和宝玉是一对金玉良缘。但是,偏偏又碰上贾宝玉厌恶仕途,由此给这段姻缘增加了一层阴云。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会有许多人,他们有抱负,积极进取,在权力名誉和地位的方向上坚毅地前行着,也有一些人,他们看到再多的财富,再高的权利和地位,到头来不过是一片浮云,生活在他们看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快乐。所以,这些人并不去追逐名利,只是在享受当下。对待生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价值观是:无论我们的脚步到达了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出发时瞄准的方向是快乐。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袭人转过了头,对着宝玉微微一笑,黛玉瞅了宝玉一眼,宝玉也只一笑,那边的宝钗一句话没说,只有些深意的看着,贾母笑的却合不上嘴了。

林妹妹是娇弱的,温和一笑,便足以让宝玉充当护花使者,她多愁善感的轻撇秀眉,含着眼泪将逝去的桃花埋葬。而她从小与女子厮混在一起的宝哥哥,亦是陪着她一起看孤落飘零。

《红楼梦》有两大阵营,一是宝钗,二是黛玉。

应该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最高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

林妹妹哭哭啼啼的红肿了眼,哭道“你是要改了么?”她被定为贾宝玉的红颜知己。

贾宝玉最后怎么说?他说:不改!打死也不改!

我们对《红楼梦》进行细读品味,就会发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只是一个空泛而美好的愿望。

说到底,惟其艰难,主人公的受难,更能凸显宝黛二人爱情的价值感。我们并不能偏激的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比名利,比金钱,比青春都要重要一点点,不多,就一点点。

袭人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一个角色,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日后宝玉成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有时还会笑称袭人是嫂子,可见黛玉对这事也是有看法的。

当我看到袭人开始在人前搬弄是非,想让黛玉搬出去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凡人容易犯的毛病,自私,软弱,首鼠两端。可她应该得到谅解,因为不是不同情他人,就是不怜悯自己。

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故事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15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叙说着那些痴人痴事,感叹书中他们不伤不灭,却一遍一遍的上演着悲剧。《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道是只有那无情无欲的石头才能如此真实的作为旁观者叙述着这些点滴心泪。

作为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在第二回就出场了,可是等待她的却是遭遇自幼丧母。

于是故事就这么展开了,林黛玉便进入了贾府。《红楼梦》总是用几大段文字描写着主角们的风姿神韵,如王熙凤,贾宝玉,从容貌的美到繁饰的衣装。而对于林黛玉却只是描写了她三分病态如西子的模样。是否注定了她内心的自卑和低人一等的心理,低调自卑到衣物可以朴素到忽略不计,生怕写出来与凤姐,宝玉对比起,让别人笑话了。留笔三分给了人无尽的深思,或许结局在这里悄悄种下了根。

不知林黛玉是何时喜欢上那不爱武枪爱颜色的少年。或是刹那的初见:贾宝玉因为如天仙一样的林妹妹没有携玉而要把他落草时含的宝玉扔碎,又或是贾宝玉总是宽容她的无理和冷笑。佛曰:“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虽不知她是否在一念之间恋上了如玉少年郎,却知道在无数的须臾中他们将这份美好无尽的展现。

记得书中林黛玉经常以泪洗面,说话总是有那么几分刻薄。对于别人的话,总是多心留意,比起小心翼翼的露怯,她则总是喜欢冷笑回答,好像当代有些人仇恨社会,认为世界上没有好人。而宝玉是她的知己,明白她那身刺猬装下脆弱的心,所以他总是劝着她,让着她,保护着她。爱之深,责之切。林妹妹却像是不知道似的,也许是潜意识知道了他的包容,才总是常常将自己的醋意暴露:“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

每每读到贾宝玉,林黛玉的言行时,我总是感叹幸好他们命运算不错,至少最初在贾氏家族中是少爷,小姐,不然让他们这种性格生于现代,必是两个娇命之人。先是贾宝玉,本就生于深院,大哥早年逝世,嫡系子孙中只有他一人,身边女子便多,且他居然喜欢胭脂,还是女子脸上的。要是在现代,必以他骚扰妇女几进牢房了。

其二他不喜欢四书五经,虽然本就不是什么十分好的书,但怎么也是经典,鉴古才能引今。他喜欢的总是那些艳书或是婉约感伤的诗词。他身为男儿应当自立自强,虽不能百战沙场,九死一生,也因顶天立地,有长剑走天涯的豪迈之志。都说字能反应人性格,而我却认为没有经过雕琢的诗才能体现人性格。

其三他对父亲不孝,贾政虽然作为一家之主确实是严厉而规矩的。我认为却是书中唯一能对贾宝玉指引正道的人,但贾宝玉却总是对贾政欺骗着他的学业,这厢贾政拉着不情不愿的贾宝玉向正路走一尺,那厢贾母凤姐儿却纵容贾宝玉向岔路走一丈。

次次读到这种时候,我只能望天长叹:“恨铁不成钢啊!”其四贾宝玉身边已经美人如云了,竟还是起过龙阳之好。我真不知道此人怎么想的,明明心属林妹妹,身有袭人,居然仍撞上了蒋公子。再说林黛玉,她身为小家碧玉,柔柔弱弱自小有病根,却不珍惜自己的身体。寄住在外可能思家,落落泪很正常,但她却把哭当饭吃,三天两头哭一回。眼泪可能引起别人同情,但次数多了,那些泛泛之交的人便不会再理会,伤的是自己和那些真正爱你,心疼你的人。

在当今社会,如果要不怕别人,不再自卑,第一点便是要笑对生活。其二林黛玉说话总是带几分讽刺意味,也许有时她是无心的,但大多数时候她都以嘲笑自己和别人的样子试图掩饰她内心的自卑。却不知她这样既不能让人尊重她,又使别人远离她。这样的她就像是带刺的玫瑰,大家只愿意远观,不愿意为了了解她而走近伤害到自身。

也许她内心是嫉妒薛宝钗的,因宝钗的识大体,说话带三分笑,受别人的喜欢,还与贾宝玉有“金玉之合”。但林妹妹内心又是那么清高,自认为宝玉视她为知己,而薛宝钗不过只是头顶虚名而已,而且自己又博览群书,才华辈出,只是恨不得身为男儿,一展自己的全部才华。在现代做人一定不能像林妹妹,而要像薛宝钗。我最敬宝钗的一点就是她的大气,不会因小事而闹别扭。

我又时常想着,若不是在书中,在那个时代,他们不会是他们,也不会成长成那个样子。时代环境决定了一生,比如不能要求汉代深闺明白现代的短裙,不能要求长期吃肉的人理解吃素的美好。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书中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人写下的特定的他们,留给他们应有的结局。

宝哥哥和林妹妹的故事未能使我落泪,而是心中涩涩的,只想叹气,毕竟我在很早以前便知道了他们的结局。时下流行写同人文,很多人把一些没有明确结局和悲剧的文章写成了好结局,圆了书中人物一个梦,也是圆了自己一个梦。在我们小时候总是读着童话,读者“从此,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也听着父母说世界上有很多坏人,但是也有更多的好人。于是,我们总相信故事和生活会有一个好结局。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和我一样,读小说除了很经典的,好结局不记得讲了什么,甚至连书名都记不住,而悲剧却总记得那么清楚,主角们的名字,他们怎么相遇,经历了些什么,说过最刻骨铭心的话。他们总是有梦一般的前言,却最终明白那只是雾里看花。即使在书中挣扎,历险,却最终没有迎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我想林妹妹和宝哥哥也是这样的,一个红颜薄命,一个皈依佛门。最后他们没有执手走过一生,我认为这是他们最好的结局。毕竟在那个时代,那个岁月,留下曾经美好的回忆已是不错了。

记着林妹妹内心深处的憧憬,记着宝哥哥曾许下的誓言,宝黛忆藏与梦中······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16篇

我一直都以为曹雪芹是一个女孩子,虽说没看过《红楼梦》,但知道讲的是一个凄美的故事,这种细腻的笔调,应该只有女孩子才会有的,所以我当然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说曹雪芹是一个很厉害很厉害的女作家。而且他的名字也很像女孩子。

长大后我才知道,原来曹雪芹是一个男孩子啊!顿时心中对他充满了无限的崇拜之情,我觉得他很厉害,就算我没看过《红楼梦》。过了几个月,我突然莫名其妙的想到一点:那四大名著的作家就都是男孩子咯!开始不服气起来,逐渐的自己开始写小故事,想超越他,也很想写出中国的第“五大名著”,成为“五大名著”中唯一的女作家。吼吼!

再长大一点,读了那种少儿版的《红楼梦》,结果三下两下就被剧情给绕晕了还没看完,就不想看了,扔下书跑出去玩。反正看了一点点,影响很深的,其实就是那几个,林黛玉啊,薛宝钗啊,贾宝玉啊那些,人物太多了,记不住。

尽管是这样,我还是很喜欢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的。

两个月前,我才把《红楼梦》细细的阅读了半本。我觉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名字很美,却又很凄惨,叠名在我心中是一种对友谊和对亲情的一种表达,她们又是四姐妹,有叠名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儿。某一次闲暇时,把四个人的名字写在草稿纸上,捧着腮帮子细细看着,看着看着,琢磨出来了,去掉“春”字的话,便是“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想,曹雪芹难道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男子?看到《红楼梦》,便会觉得难过,会伤心,陪着林黛玉一起哭,一起笑。曹雪芹,你究竟是个怎样的男子?

佩服曹雪芹。他本是一个生长在富贵家庭中的富贵人家,因为内部斗争的牵连,全家的家底都被抄走,也就是抄家。曹雪芹从一个大户人家的大少爷沦为贫困的穷酸书生,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他真的`,很伟大。

我对他,不是单纯的喜欢,是一种欣赏,崇拜,敬仰。把自己写的那些小故事拿来和《红楼梦》比比看,真的觉得,唉,拿不上台面啊。

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我想过这句话的,古时候,那些小说大部分是讽刺、劝告那一类的,我不是很清楚,自己的理解是这样的,因为我不喜欢上网找那些文学系教授的精准答案,我是觉得哦,红楼梦表现出来的,是曹雪芹思想上的一种超越,或者说他创造了一种写法,把传统通通抛开和打破,他想写的,就会继续写下去。他在晚年写的这本著作《红楼梦》,虽然没写完,但别人一看就印象深刻喽。

曹雪芹一生并非只写了《红楼梦》一书,他还写了一本很少人知道的《废艺斋集稿》,不过我不知道讲的是设么啦……曹雪芹的伟大不只在书中,后人为他写了两首诗,一首是《赠曹芹圃》,全诗八句为: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阿谁买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另一首是《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惟有青山泪,絮酒生刍上旧。

如果我死后有人为我写半首诗,我都会感动得流泪,何况为了曹雪芹写了两首诗啊!

“寒塘度鹤影,冷月葬花魂。”讲的便是曹雪芹。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17篇

《枉凝眉》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书写了多少书中人的悲剧?曹雪芹不仅体现出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庭走向衰败和荣枯,而且从侧面彰显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功名成就,一边是金玉良缘。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人无比凄凉忧伤的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有时似乎至于千里烟雾之中,琢磨不透这里面的一切,书_900多名人物,而最让我能为其流下辛酸泪的也只有她——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有一段,讲“黛玉葬花”,我阅尽《红楼梦》,却唯独对这一章情有独钟,令我魂牵梦绕。这一段将黛玉的自卑、自尊、自怜展现无遗,尤其是那一首《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着这首诗,我的心仿佛震动了一下,她把自己的渴望、梦寐、生活的苦涩,全都埋入土中,却埋不掉孤独,如影随形的孤独,与生俱来的孤独……

她与宝玉相爱,却只留下凄苦。本是两对打不散鸳鸯,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可是天不由人,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人缘不好,却成为她最大的绊脚石。所有人都离她远去,不愿搭理她。由此,命运的天平加速倾斜,倾向了城府颇深的薛宝钗这边,凤姐的一出偷梁换柱使宝玉与黛玉二人错失挚爱。黛玉含泪而终,含恨而去,而宝玉也变得疯疯傻傻,看破红尘,削发为僧,可悲!

《红楼梦》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几本书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次次读次次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18篇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春年少的女子,作品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史湘云作为众芳中的一员,被喻为海棠的象征,她有着林黛玉的聪颖和真挚,却没有她的忧郁和褊狭;她有着薛宝钗的才思和醇厚,却不像她那样冷漠和矫情;她有王熙凤的泼辣和爽利,却没有她的残忍和贪婪,她是一个内外兼修的美女。

一、貌美

湘云因其姿容潇洒、高雅脱俗深得众人喜爱。《红楼梦》中并无对史湘云相貌的正面描摹,可是却从侧面写她和宝玉面貌仿佛。三十一回中宝钗提到:“他在那里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也勒上,猛一瞧倒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他站在那椅子后边,哄的老太太只是叫‘宝玉,你过来,仔细那上头挂的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宝玉的面貌书中是描述过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曹雪芹描述的宝玉的外貌,真可谓美极,湘云和他相像,女儿的俊秀之外,也兼有男儿的俊朗。

二、才情美

湘云才思敏捷,是个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她热衷于创办诗社,在诗歌评论中也有自我独到的见解。群芳宴史湘云掣得海棠花签,签上的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这是苏轼咏海棠的名句。吟咏白海棠,史湘云来迟了,在别人几乎已将意思说尽的情景下,她竟一连弄了两首,且新颖别致,另有意趣,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和激赏,被评为压卷之作。

三、率真美

第一、她的笑。读过《红楼梦》的人,恐怕都不会忘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的出场,无独有偶,湘云的出场也是先声夺人的,她是和着笑声出场的。湘云是大观园女儿国里笑得最多一个少女,她常是“大说大笑”,“拍手笑”,“拿手帕子捂着嘴呵呵的笑”,有时笑得“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甚至笑得“连人带椅子歪倒了”。……,她走到哪里,哪里的空气就活跃起来,就有了欢声笑语。

第二、她的说。这不是赞她说的妙,而是讲她说的直,快人快语。而最能说明她心直口快的事,发生在薛宝钗生日看完戏后,当大家猜出戏中小旦活像黛玉,都不敢说时,湘云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脂砚斋评湘云“事无不可对人言”,可见口快口直是湘云豪爽性格的另一突出表现。史湘云的真率爽直,不只是说笑,在实际行动中也有不少表现。《红楼梦》前80回,写了史湘云两次酣眠,一次酣眠芍药茵,醉后睡姿优美动人;一次酣眠桃花被,睡得痴酣而无所顾忌。这些日常生活场景,看似平淡无奇,却把湘云豪放爽直的独特之美,经过生机盎然的意境,色彩协调的画面,动人心魄的人物仪态,表现得令人陶醉、神往。

第三、为人、为事。她很少或者说根本不会为自我打算什么,争取什么。即使之后劝说宝玉读书,遭到宝玉的责备之后,她以后再也没说过类似的话。并且对宝玉一如既往,毫无芥蒂。她就是这样一个胸无心机,不用心机的姑娘。湘云没有林黛玉的尖酸小性儿,也没有薛宝钗的世故精明。她是个直来直去,有话明讲,从不因口舌龃龉而耿耿于怀的爽快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史湘云与奴婢之间特别亲密的关系,无论对平儿、袭人或者香菱、翠缕,她都一视同仁,从来不“拿小姐的款”。湘云思想性格不与封建传统一致的一面,是她人品美的体现,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史湘云的身世是凄凄切切的,但她没有黛玉的自卑心理,也不像黛玉那样自怨自艾,悲天悯人,用眼泪和叹息来折磨自我,她总是以乐观、旷达、宽宏量忘却自我的不幸和不快,那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她那豪情率真的可爱性格,更没有扼杀她生活的热情和活力。爱说爱笑,敢作敢为,率真和豪爽,这是史湘云性格难能可贵的一点。

总之,人品美、才情美、性格美表此刻独具特色的湘云身上,正是二百年来绝大多数读者深深喜爱、热烈赞叹这一艺术形象的主要原因。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19篇

在百度百科中,茄:果可供蔬食。根、茎、叶入药,为收敛剂,有利尿之效,叶也可以作麻醉剂。种子为消肿药,也用为刺激剂,但容易引起胃弱及便秘,果生食可解食菌中毒。原产亚洲热带,中国各省均有栽培。

不查百度百科,我根本就不知道茄子的根、茎、叶还有药用,是一种收敛剂,有利尿之功用,叶子有麻醉之用,种子有消肿之效。

从我生活条件稍好记事起,我就没有停止吃过这种蔬菜。好像茄子和辣子就是一对孪生兄弟,经常同时出现在家庭、小餐馆、茶屋、大酒店的餐桌上,名曰:茄子炒辣子,简称茄辣子。因为武威人喜食面食,如果用这个菜拌面吃,几乎没有汤汁,吃起武威典型的行面拉条子、转百刀、青稞面、洋芋面等面食来,有点干。所以这个菜有个变种叫“茄辣西”,也就是茄子、辣子和西红柿三种在一起炒,汤汁多了,营养更丰富了,拌面吃更爽口了。中国的中药文化里,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之说。如果菜品里也有群、臣、佐、使的话,这个菜品的君当然是茄子、依次为辣子、西红柿、佐料。

关于茄子以君品入菜的实在很多,比如红烧茄子、鱼香茄子、铁板烧茄子、酱茄子、蒸茄子、茄子炒豆角、茄子炖土豆等等等等,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当是蒜泥茄子,很小的时候百吃不厌。看来茄子还真是个百搭食材、常用食材,还是一种药材。不错不错!

茄子经常被各种集体照纪念照者用来改善人脸面部表情“笑脸”的称号,一喊“茄子”,你的笑脸就永远定格成了历史,看来茄子还是个笑料。

我也经常听到有的人笑骂人,“你看你长得就跟茄子一样”“你看个茄子”。是不是茄子和男人身体上的某个器官类似?就和四川人所说的“锤子”一样。

当我读红楼至通行本四十一回时,我对茄子的认识就不简单是一种菜品了。那是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贾母请刘姥姥吃一种茄子做的食品的时候,我简直怀疑曹雪芹是不是杜撰出来的一种菜品,就和杜撰的冷香丸一样。我怎么没有听过这种菜呢?再说,就是把这个菜名写在菜单里,谁又能认识呢?像我这种脸皮薄的人就不好意思点菜,怕念错了菜名被人笑话。

这个似乎是杜撰出来的菜叫“茄鲞”。茄当然是我这个文章中所叙述的茄子,我想那个时候的茄子可能是长茄子,并不是现在菜市场上还有的圆茄和短茄。人们都说还是长茄子有茄子味,圆茄和短茄似乎是改良过的品种了。查字典“鲞”,词条释义:一是指剖开晾干的鱼;二是泛指成片的腌腊食品。看来这个菜品应该是腌制食品。

据红楼梦研究者研究,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描述众多人物和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据研究者统计,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小说,描写到的食品多达一百八十六种。有的详写,有的略写,有的精心安排,名目繁多,精妙绝伦。只有这个菜品写得最为详尽。

乡下来的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也就是到第四十、四十一回了。第四十一回写道:

贾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因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刘姥姥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凤姐儿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象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

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削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及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从这个凤姐介绍的做法看,这只是一道家常腌制的食品,不过不是成片的茄子腌制的,而是削了皮的茄丁用鸡油炸了后,加了其他食材和佐料后腌制而成的。经过这么些工序,茄子的原味已经没有了,可能就根本吃不出茄子的味道了。

这个又让我想起一道家常菜——鱼香肉丝。虽然我不会做菜,现在我知道,鱼香肉丝其香味根本就没有来自鱼。现在我也不明白,这鱼香是从哪儿来的?就和刘姥姥吃的这个菜一样,茄子味又跑到哪儿去了呢?

如果清朝的历史上真有这道家常菜,曹雪芹这样认真地不厌其烦地详细地写这道菜的制作过程,意义何在?仅是说明,普通的食材茄子乡下人的吃法和豪门望族之吃法不同吗?我看没有那么简单。

联想曹雪芹的身世,他本是普通的旗人,同时他也堪当大才,可家庭的种种变故,使他最终淹没在_的社会政治制度中去了。这多么像这道菜品中的茄子,本是这道食材中的主材,最后连本身的“味儿”也没有了。正是:

你本大才济世身,最终淹没红尘中。

十年修得红楼梦,百年文学一高峰。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20篇

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惊叹曹雪芹先生对人物性格的传神刻画。黛玉的敏感、离愁;宝钗的温柔、贤惠;湘云的憨厚、可爱……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气质,不同来源于性格,来源于不同人的修养,对外物的看法或者是原生家庭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月阅读了由美国医学博士斯泰拉·切斯与_·托马斯共同撰写,谭碧云翻译的《气质论》一书。本书带领读者从概念,包括气质的定义及其扩展这项定义的研究入手,逐步深入到对气质及其对于各类相关实践与特殊群体影响的具体探索之中。本书提出了九种气质类别、三大气质集群、拟合优度等理论和概念,为许多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如儿童精神病学,心理治疗,亲子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指导,儿科医疗护理等其他一些内容。可以说这是一本具有理论支撑的好书,它的专业性与实践性是无可厚非的,推荐给父母和老师阅读。但同时对于一些专业词汇的理解与领域的认知还是让人非常吃力的,在此我也只能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个人比较喜欢第一部分,概念的产生和研究方法让心理学变得更加客观,结果的应用则让他变得更加睿智和宽容。在阅读各式各样的调查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个体差异看起来在出生时就已存在,这些差异会受到后天个人经历的影响,但却不是由后天的因素决定。这里需要我们明白“天性或教养”两个概念,一种认为出生即存在差异,而另一面即与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的“白板说”不谋而合。其实没有绝对的定论,毕竟研究的数据总是狭隘而并不全面的,只能说在成长过程中有先天存在的差异,也有后天个人经历等因素引起的差异,无论哪种,都需要我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去做出及时的指引。

但是在阅读书中有这样一则案例震撼了我:案例中的母亲因为精通心理学知识,所以在她的心理勾画了一个所谓正常孩子应该有的模板,她在潜意识认为好动、喜欢争辩的孩子才是正常的,所以她觉得非常苦恼,为自己安静、不擅表达的孩子而苦恼,她努力想释放儿子所谓被压抑的攻击性,事实上却打击了他保持自己行为的信心,好在这一切在几次心理咨询面谈之后有了改观,她开始欣赏这个安静而上进的孩子,她也不将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了。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确实认可,很多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我们很直观的感受到一个母亲的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原生家庭对于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的影响。但在切斯的报告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即便面对父母的严重失职,也有积极健康成长的孩子。相反在关系健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也会出现许多儿童心理问题。在阅读中,我深感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它不是我们为了应对考试而去记忆的条条框框、理论知识,而应该是我们在面对一个个活生生个体时,可以透过行为的现象而能获悉背后存在的问题,当然,现在的教育中也存在一个疯狂的现象:

一个孩子只是一些行为异于常人,都会被某种心理学理论定义为病态,而且将这种病态怪罪到父母身上。结果孩子们并没有得到适当的帮助,父母也受到愧疚感的折磨。比如案例中艾伦对自己的行为要求是近乎追求完美,虽然父母在咨询前一度处于深深的自责状态,但其实她的原生家庭并没有过多的责任,只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孩子固有的一些个人特质,这些孩子因无法接受成年人对他们的期望,从而产生过度的压力和自我怀疑,最终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慎重,不要轻易的为一个孩子的行为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也不要急于将问题规则上父母、家庭,更应该做的是对问题本身进行由浅而深的探究,联系孩子在成长历程中的经历来对问题作出及时的指引。

在本书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拟合优度”,即当一个有机体的能力、动机与行为风格和外在环境要求与期望一致时,结果就是达到拟合优度。这个概念的界定让我想到了“欲望与现实”的一种专业表述。比如案例中的格劳丽亚,父母总是在一些问题上妥协,从而来寻求“世界和平”的局面,但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父母也决不妥协,但其实这的问题指引是有偏差的,好比说在婴儿时期的时候只要保障孩子最基础的需求,即营养、清洁、健康,只需简单顺应孩子的气质个性,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她的需求又会出现不一样,所以作为父母在拟合度差的时候经常发生权力争斗,这是毫无益处的,只有符合拟合优度的日常安排,才能起到真正的良心作用。这种安排不仅恢复了父母的权威,孩子的气质个性也重新获得尊重,教会了她适合其成长阶段的社交经验,而且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以及孩子的成长步入了积极的轨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更深知拟合优度这个概念可以使我们设计通过父母指引的方式来对孩子的问题进行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的方法。

当然,父母指引的案例有成功也有失败,因为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同理他内在的性格与外在的气质也是独一无二的,并不存在气质有无好坏之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展现,也不可强求和谁的一样。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21篇

《红楼梦》这本书相信大家都读过,即使没有读全,也读过其中的片段。这是一部无法形容的书,传奇伟大都不能衬托出这本书的真正的内涵!我将将把这本书读完,我就感觉这是一本我一辈子都无法吃透的书了,自从“红学”形成后,多少代人也没有吃透《红楼梦》,直到现在!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_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及,似乎也是一种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作弄,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是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鲍二家的媳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聪明,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她的根本目的是聚拢钱财,赵姨娘曾说过,这一半家产不叫他搬到他娘家去,我也不是个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红楼梦》是言情小说,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伟大,必须有一个条件:起于言情,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通常的言情之作常常易于流于浅薄,而伟大的言情则有一个不言情的底子,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

我将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研究《红楼梦》,这本书实在是太过奇特,太过精妙,让人拿得起,放不下,总想在书里面继续不断的读下去,品味下去,这就是奇书的力量,这就是真正的书,真正的绝世奇书!我知道自己研究不透,但是我还是会去研究的,我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22篇

——题记

红楼梦一梦古往今来,赚得了多少叹息,多少惆怅,可是又有谁读懂了曹雪芹背后的凄凉,午夜梦回他是否会想起自己的年少,想起那大观园的喜怒哀乐,然后轻轻一声叹息,面上平静如初,实则内心百般波澜。

有友人问我,在这本书中你认为曹雪芹更偏爱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我轻笑不语,其实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不过是那颗顽石命中的一片浮云,片刻间便烟消云散,干净的不留下一丝痕迹,无论当初发生了什么,都是对的,可如果一旦结束便真的是结束了。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23篇

尊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更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引起我们的故国之思和乡关之情。我自幼喜读红楼,对此书的见解虽尚为浅薄,亦有鄙见。

内容概述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理论与方法

记得张爱玲在回忆胡适先生的文中,以《海上花》为主题。她说:“从十二三岁起读《红楼》。”只这年龄而头一回读,读到第八十一回,什么四美钓游鱼等等,忽觉“天日无光,百样无味”而感到那是“另一个世界”!这便能表述我的心情。

扩展讨论或个案分析

1.我眼看红楼之王熙凤的人物分析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和贾宝玉并列的两大主角之一,人称“凤辣子”,在贾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王熙凤出身于豪门,为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她是荣国府次子贾政的夫人王夫人的内侄女。不仅家室显赫,她还是一个出众的美人,自幼假充男儿教养。

她处事待人八面玲珑。王熙凤在全书第一次出场时时便抢尽了风头。(原文: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气屏声,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在这个迎接远客的场面中,王熙凤已经舒展了他浑身解数,让我们领略到她处事待人的智慧。家眷皆不敢言语,说明贾母治家严谨,而凤姐的打破常规,更不是随随便便能做到的。

她对待情敌志在歼灭。洪秋蕃评:“妇人”泼辣不足畏,美人而泼辣,难乎其为丈夫也。”王熙凤在其他事情上还可以做一点让步,唯独在丈夫沾花惹草上,丝毫不能容忍。在凤姐知道丈夫与尤二姐的私情后,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步骤,及时整死了这个情敌。她先是趁丈夫出门将尤二姐骗入家中,赢得尤二姐的信任,又使贾琏放松警惕。接着挑唆丫头辱骂尤二姐,甚至连饭也不给她吃,最后将尤二姐折磨致死。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24篇

臧克家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诚不我欺矣。当我随着纷至沓来的村民走进崭新的农家书屋,看着爱不释手的摩挲着书架上的每一本图书,寻找着自己心仪已久的精神食粮的乡亲们,在这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的氛围里,忍不住激动起来,我又重逢了我的良师益友———《红楼梦》。

妇孺皆知的她,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年少的我首先接触的名著就是她,此后,她就常伴在我的身边,塑造了我的人格,教会了我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平凡、充实、快乐、自然。陪我度过人生最失意的几年,又见证我一步步从低谷走出,以致于成为我本科毕业论文的首选。

也许有人会烦于《红楼梦》只不过是些家长里短的日常琐事。为报答三生石畔神瑛使者的灌溉之恩,下世为人的绛珠仙子决定把一生的眼泪偿还给他。这一感人至深的引子,使得字里行间洋溢着古典美的哀婉和感伤。华丽唯美的描情绘景、工整严谨的诗词行文,无边的现实主义的写作规范……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曹翁都将古典文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诞生伊始,她就以强大的魅力征服了无数的心,而宝玉无疑是曹翁寄托最深,塑造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他,“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是女娲补天的“通灵宝玉”,是日趋衰亡的贾府希望之所在,但却走上了与封建家长期望截然相反的叛逆之路。

无论棍棒相加,还是温情规劝,都不能使他回头。是他,在礼教几千年囚禁和虐杀女性的牢狱中,第一次发出“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儿便觉浊臭逼人”的呐喊,又是何等振聋发聩。

关于他的结局,很多人都说是当了和尚。其实不然,原因有四:其一曹翁多次点出了他的结局,第一回写到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初见通灵宝玉,更有诗为证“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百二十回,士隐更明确对雨村说出了宝玉的下落“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这便是宝玉的下落”。

这归本处,就是他真正的结局。他又说“仙草归真,焉有通灵不复原之理?”绛珠仙子已归太虚幻境,通灵宝玉自当复原为顽石。同一回又说“空空道人见那补天未用之石仍在那里”,这都说明他最后又回到青埂峰复原为无用的顽石,出家当和尚只是高鹗安排的结局,不是曹翁原意。

其二,高鹗在结尾也多处含蓄的点出了宝玉的结局。他没有经历曹翁“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艰难窘迫,自然达不到曹翁的思想高度,但他又无法违背残酷的社会现实。思想上的矛盾反映在书中,就造就了宝玉结局的矛盾。一方面“兰桂齐芳“,让宝玉被封“文庙真人”,成为宝玉自己痛恨的“禄蠹”;他又无法左右宝玉按自己的性格发展,他含蓄的指出了宝玉的真正结局,百二十回士隐对雨村说的“宝玉下落”和空空道人青埂峰下再遇宝玉的描写都说明了这点,而且通过宝玉最后装束的描写我们也可看出他的结局,“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我们不能见了光头就骂秃驴,如是和尚,他应身着袈裟才对,而不应是这样不伦不类的装束,他的结局应该是归彼大荒才符合实际。

其三,众所周知,宗教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出家为僧与他留在贾府振兴家业有何区别?都是“禄蠹”。更何况这与他性格是相悖的,他历来对和尚道士深恶痛绝,冷嘲热讽,甚至嫌和尚们脏,恐气味熏了尤三姐,又岂会自己当和尚?虽然他称和尚为师,多次求和尚带了他去,也只是求带他回太虚幻境,而不是进庙出家。

其四,宝玉结局无非两种,即“真宝玉”还是“假宝玉”,曹翁塑造了一个面貌、身材、思想、举止甚至脾气言语都一样的甄宝玉,他最终“浪子回头”未辜负“天恩祖德”,成为日趋没落的统治阶级补天的“真宝玉”,宝玉口中的“禄蠹”,以致于“有了他,我竟要连我这个相貌都不要了”,从心仪已久到深恶痛绝,他对甄宝玉失望透顶。

曹翁为什么要塑造两个完全一样但结局不同的宝玉呢?很显然,是为了真假对照。这个统治阶级寄予厚望的补天宝玉,始终是块“假宝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无材补天”的真顽石。因而,作为“真宝玉”对立面的“假宝玉”,结局也必然是迥异的,他不可能出家当和尚,因为和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块可以补天的“真宝玉”。

但是,他是真正的“山川日月之精秀”。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曹翁用美丽女性的泪水酿出了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剔除时代的局限,其艺术性和思想性即使在几百年后的今天,细品起,仍是熠熠生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样,读着《红楼梦》一路走来,只觉顿悟颇深: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25篇

已经是五月了,天气很炎热,正值农忙的季节,山间地头尽是机器繁忙的轰鸣。

从石头市的大观园机场出发,道路两边处处悬挂着祝福北京奥运会的标语,清新的香樟树有序的成行站立着。顺着西厢大道向东五公里处,一座高十层的大楼呈鼠标状,白色的幕墙格外别致,“宝大科技”四个镏金大字闪亮在楼的顶层。这楼是从事IT产业的贾玉宝一个月前全权买下的,正是看中了这楼的设计很独特;三十而立的他是归国华侨,靠着自己在国外几年的打拼,公司有了很大规模;所以回国创业一直是他的心愿。

一天清晨,贾玉宝开着他新买的概念轿车鹿字A90去大观园机场接见一个来自布达佩斯的客户。直到华灯初上,合作的项目终于签约了。为了表示感谢,一行人去了“西厢大酒店”吃饭。回到家里已经是凌晨2点钟了,他感觉很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傍晚时分,大风吹的天空一片昏黄,看来大雨就要来临了。

下班之前,贾玉宝与公司助理代玉交代完明天的开会议程。走出大楼时,他忽然发现,公司大楼的颜色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红色,正如一个接通电源的鼠标,闪亮着红光;一阵风吹来,凉凉的雨滴打在他的额头,瞬间让他清醒了很多;除了值班的保安,里面已经没有什么人了,为什么还大楼内灯火通明呢。他本能地走了回去,走进大厅,保安用微笑和他打了一个招呼,里面的设施怎么完全变了,他像是走进了另一座楼宇;在一楼电梯旁的拐角处,一个穿着朴素模样的老人正在整理一些票据,嘴里还不时的叨念着:1000万,1000万……

贾玉宝蹲下来,仔细的端详着眼前的老人,他公司好像没有这个人啊。他插了一句:“你在做什么呢?”;老人说:“我在整理票据,我要告王熙凤,我要告王熙凤,你帮我,你帮我……”

老人很激动的伸手掐向贾玉宝……

贾玉宝猛一下坐了起来,满头大汗,发现自己刚才在做梦。“1000万?王熙凤?”他现在脑海不停的闪现着这两个词语。

抬头看向窗外,天已经大亮了,贾玉宝收拾了一番,准备去上班,这时公司的助理代玉打来了电话,说是副市长要见他。对,王熙凤!石头市的常务女副市长,贾玉宝自言自语,听的电话那端的代玉愣了一下:“贾总裁,你怎么了?”;“哦,没事,没事!我一会就去公司。”贾玉宝发现自己失态了。

昨晚的梦境让他心怀更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弄清楚这个奇怪的梦。

贾玉宝走进他买下的那栋白色的鼠标办公大楼,发现副市长正在查看他们公司的业务……贾玉宝抱歉的说道:“不好意思,王副市长,我来迟了。”“没关系,我随便看看,你们公司能在成立这么短时间内就取得不错的效绩!不错,不错,我是来给你们加油来了,再接再厉!身为分管科技产业的常务副市长,我为你们感到自豪!”在王熙凤赞许的言语背后,贾玉宝看到了她遂滑的眼光,心想:“这不是个简单的女人!”

从这以后的几天,每当夜晚入睡,贾玉宝像是被牵引着魂魄一样,走进那栋本来是白色却呈现红色的楼宇。

这一天,他来到公司,走到梦里曾出现的电梯旁的拐角处,虽然装饰改变了,但他发现在这里的墙体上,有一个小小的铁皮门,上面的锁早已锈迹斑斑,他找人用工具打开这门的同时,一股阴森的味道的扑鼻而来,借着手电的余光,隐隐的看到下面5米深的地方有一具白骨,在这具白骨的下面,死死的压着一个密封的文件夹,里面记录全是王熙凤怎么利用职务的便利贪污外资工程款,怎么建造了这栋鼠标大楼,张张票据,字字血言,他瞬间全明白了。

法庭上,被告人是有着铁娘子之称的常务副市长王熙凤,而原告除了“宝大科技”总裁贾玉宝,还有那位出现在他梦里的那位老人的家属。原来那位老人是王熙凤在建造红色“鼠标大楼”招标而来的建筑企业老总,在承建这座大楼的期间,利用他们之间频繁的接触,老人逐渐了解到了,王熙凤是怎么利用贪污的1000万外资工程款,建造了这座“鼠标大楼”,做起了兼职的大富豪。

而王熙凤对那位建筑老总的承包施工款打起了白条,面对女高管的种种施压和威逼,建筑老总收集了所有的证据,说是要上告王熙凤,结果被王熙凤派人暗杀在了这座楼宇里,为了掩饰这一切,她派人把“鼠标大楼”的外墙红色改涂成了白色。

多年以后,等她把这座楼卖给贾玉宝的同时,她怎么也没想到把自己也一同出卖了。(完)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26篇

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太阳能热水器觅闲愁。 阅毕,竟无言以对,没了上海办公家具想法。欲哭无泣,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灵掏了去。 曹雪芹螺旋板换热器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写出此千古绝唱? “还泪”之说,引出此风流孽帐。不知多少痴男怨女,梦断红楼,泪洒黄泉。 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化工填料 dlp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 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看完《红楼梦》心中不孕不育医院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真空机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锅炉管 高压管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日语翻译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北京西班牙语翻译公司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北京西班牙语翻译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西班牙语翻译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说到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就不 苏州物流 苏州运输公司得不题,功名利禄。记得第一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苏州物流公司 男科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头来还是得死。下一世,谁理你是秦始皇,还是汉土工格栅武帝。更别提其他人,“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若不提,钦敬,从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贪官奸臣,吕不韦、秦桧、吴三桂、鳌拜……也是万古留名。其实他们的才智,胆识,以油缸 冲压及那种不畏惧命运的胆魄,也有可取之处。命运最终给他们的安排终究是残酷的,死讯换来了呼天抢地的欢呼声,死后还招人恶骂,这是他们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难道这龙头 不锈钢管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吗? 其实,正义与邪恶的标准还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说,“人各有志,只能说他们上海普陀保洁公司树立了不科学的人生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一定像上海杨浦保洁公司我们想象中那么可耻,也许他们像楚庄王,三年沉迷于酒色,是别有用心,我们也许胶原蛋白面膜只是让历史蒙蔽了双眼,虽然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竹纤维毛巾想法,毕竟这些都已成过去,无从考证……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铝件加工 电动机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应该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制药设备 多层胶合板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 其实不能这么想,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是无可奈何的。我个人觉得,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三字“活下去”。什么都不做怎生活下去?什么都是需要代价的,你学习,换来好的滚轮 喷气式干手机工作;你工作,换来生活需要的钱。钱让人过好日子,没有钱是活不下去的。突然想到,有些人自命清高的认为前乃污浊之物,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要用他?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需靠他活?我不觉得钱是什么污浊之物,钱只是一件物品,用它之人不堪,所以才让它蒙羞。

“功名利禄”,只是换取钱的防滑垫供应商 无纺布袋手段罢了。人生在世,只要赚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贪污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用代价应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若是用正当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好,没什么不对,即使在别人眼里显烘箱 球阀得奢华,又怎样,这是用代价换来的,是付出过后得来的,是一点点赚来的,本就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坦,奢华点也是自愿的,没什么不可以的。所以为了活下去,要赚钱。如果总想着是为蝶阀 电动观光车他人作嫁衣,索性都别活了。毕竟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看破红尘的生活。既然有许多事都放不下,就别放下,糟踏了光阴。“圣人”也需“凡人”衬。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烘箱 可燃性气体检测仪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冷却塔 制粒机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

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电动葫芦 发电机组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也是无法无法摆脱父母之命嫁于宝玉,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金簪雪里埋。”再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破碎机 加工中心 数控车床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环氧地坪 自动弯管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

那人还对我说,“做和尚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对。”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错红尘”的,而面对的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 现在才发现,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觉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贮罐未有的平静,心的平静。这才深刻体会“心如止水”的感觉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27篇

《红楼梦》读书报告

大概从记事起我就知道《红楼梦》了。是妈妈告诉我的一个故事,就像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只是最后他们没有幸福地在一起。比梁山伯和祝英台还惨,至少,最后梁祝化蝶,幸福地翩翩飞舞了。对于年幼的我,这三个字就是一段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曾经一度对_说的——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津津乐道。《红楼梦》的电视剧我是看了又看的,对于新版的《红楼梦》我更喜欢旧版的,不仅仅是旧版的曾经陪伴过我的童年,不过那时看红楼梦总觉得,宝玉和黛玉的出场太少了,对电视剧里印象最深的要属王熙凤了,至今对邓婕扮演的王熙凤念念不忘,特别是首次出场的那一阵笑,真的震撼到我了,可以说把小说里描写的那种味道完美地视觉展现了出来。慢慢的长大,上了中学,教科书上有了红楼梦的段子,老师的讲解让我似懂非懂,分析的那些写作技巧和叙事方式让我对曹雪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红楼梦对于我是一本集聚了写作艺术之大成的长篇小说,位居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后来,央视的百家讲坛刘心武先生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红学热潮,原型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向普通老百姓解剖了红楼梦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曹雪芹的崇拜。随着刘心武先生的讲述,我犹如进入了一个结构复杂,但却井然有序的精妙而庞大的宫殿之中。那时的红楼梦对我来说是一件神奇而珍贵的文化宝物,开始痛心那遗失的后四十回。也是那个时候我知道,由研究《红楼梦》还有一个专门的学名,叫做“红学”,不少大文豪都曾徜徉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深深痴迷,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那个时候起,《红楼梦》才真正地在我的心里上升到了至高的境界。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这本书这辈子非读不可。因此,第一次真正地捧起《红楼梦》的书,已经是快要上大学了。记得是阿姨珍藏的,厚厚的一大本16开的硬壳金装古板,非常重。美中不足的是,我对诗词这一方面不怎么感兴趣,因此建诗社那几回都是跳过那些诗的,这也是我的一个大遗憾。进入大学之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红楼梦鉴赏课。我们的美女老师非常漂亮,每次都穿着古色古香的旗袍,气质很好,她主要讲述了金陵十二钗正副册,介绍了红楼梦中女性的悲惨命运,无数次都让我扼腕叹息,对红楼的美女们更加地同情,红颜薄命。也更加喜欢《红楼梦》了。后来我才买了《红楼梦》,时不时就打开随便翻开一页,静静欣赏。

红楼人物在第三回随林黛玉进府才陆续出场(故事的起点) ,连续性的故事更要到第六回刘姥姥进府才展开。主人公主要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其他大大小小主要次要的人物有600多个。主要讲的是一个大家族的没落,在没落的期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一过程同时也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失败的过程。薛宝钗,可以说,在这个故事里,她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如果没有她宝黛二人可以说是两情相悦众望所归,也不至于在家族没落的最后贾宝玉离家出走,削发为僧了。由于后四十回乃是高鹗续的,与曹雪芹的原笔原意相差多少不得而定。为了避免这类的矛盾,也满足我们对《红楼梦》还原的愿望,暂且就认为差不多吧。从“还泪”这一说,我们就知道,林黛玉不能多哭,因为她的泪是越来越少的,泪完之际就是命休之时。本来林黛玉就是爱哭,来了薛宝钗之后,占去了贾宝玉的很多时间,因为吃醋和嫉妒不免要增加眼泪的消耗量,因此命也就缩短了。而且对于林黛玉来说,贾宝玉和她的爱情就是她的一切,假如没有薛宝钗的从中干扰,随着宝黛的成长,一开始也许会闹得多,但是长大之后都是会懂事的,哭的也不会如此之多,而且我们都知道,林黛玉最后不是泪尽而死的,而是被气死的。所以说,薛宝钗在宝黛的爱情世界里就是个十足的破坏者。最后虽然她和宝玉成亲,也躲不过年纪轻轻守寡的命运。红楼梦里让我感兴趣的另一个人就是王熙凤,这个个性鲜明的脂粉英雄给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影响。她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脚下使绊子。比如第十二回《毒设相思局》的狠毒;第六十九回的《弄小巧用剑杀人》中对尤二姐的明枪暗箭的伎俩等,足以见她的“凶狠异常”一开始很痛恨她,后来也很同情她,最后叹息她。有一句话很好地描述了我对她的感觉——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如果把王熙凤放到现代社会里来,绝对是个家庭事业两不误的女强人。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王熙凤在婚姻上是不幸的,贾琏不爱她,还喜欢拈花惹草,其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男人三妻四妾是正常的,甚至在外与别人的老婆发生关系也是很容易被原谅,这一点,在王熙凤生日那天,贾琏和鲍二家的媳妇偷情被发现,大闹一场,贾琏来赔礼道歉也就相安无事了可以看出。可见,这些行为在当时并不十分的严重,而且贾母还说哪个女人不是这么过来的,就足以说明,只是王熙凤这只“胭脂虎”不能容忍罢了。摆在现今社会,法律的制约,观念的改变,以及王熙凤的性格和能力,这种悲剧发生在她身上的概率真的不大。在现代的社会也一样,这样的人让人惧怕,让人痛恨又让人敬佩。虽然为了一己之利,无所不用其极,但是无论从贾家的,还是从宝黛的爱情里,王熙凤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贾家,不用说了,里里外外一把手,把偌大的贾府管理得仅仅有条,让贾母和贾家上层满意,下人也是没有不服她的,没有她贾家真的不行。对于宝黛的爱情,她看得更真切,知道两小无猜,非君不嫁非卿不娶。虽然她碍于薛家的原因没有很出格,但是知道林黛玉的心思,喜欢却不说出口,所以每每打趣林黛玉,虽让林黛玉大骂,但知道黛玉心里却是欢喜的。她的这种打趣,从某种角度上也给了林黛玉一点安慰。让每每郁郁寡欢的才女也感受到了那么一刻的温情和欢喜,还有更多的是希望和承认。王熙凤她才是生活的强者,是一个争取独立自主人格的不同凡响的女人,是那个腐朽没落的大家族中唯一敢于与男权抗争的女权主义者。

世间万物都是有开始有结束的,一本红楼梦就是一个缩小的世界,捧着它就像捧着整个世界,读着它就像在读自己的故事。红楼梦,红楼之梦。花花世界一场梦。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28篇

看完红楼梦,不仅记住了号称怡红公子的贾宝玉、娇娇柔柔的林黛玉,我对宝钗这个人物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

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为了笼络王夫人――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

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此此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就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_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我们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红楼梦研究报告2000字 第29篇

亭台楼阁,灯光掩映,你言笑晏晏,此时的你青春年少。

一叶知秋,海棠寄情,你诗意正浓,此时的你才华横溢。

竹叶摇曳,光阴如梭,你嫁衣火红,此时的你贤良淑德。

寒风凛冽,风云变幻,你身心俱疲,此时的你坚守原则。

红楼我不是第一次阅读,最初常常被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所吸引,就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人物的存在,以至于对于一直以来都对薛宝钗持以厌恶的态度,觉得是她阻碍了宝玉和黛玉在一起。但是,细细思考就会发现,这并非是她单方面的因素,她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毕竟在这么一个大的封建家族里,以她这样的女子做事说话等方面都要小心谨慎,服从长辈的安排是当时社会的对孩子从小的教育。

宝钗虽是大家族中的千金小姐,但她的命运却非能自己掌控,她也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是听从贾母等长辈的安排,就有了她的归宿一一一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她最后成了贾宝玉的妻子。然后我就有一段时间在想她是否真的爱宝玉,可是后来我觉得这并不重要,因为当时的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自己的感受并不重要,更重要的宝玉不爱她。正如她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钗的身上,有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子具有的贤淑,但是就是这样的女子,并非为具有叛逆性格,思维先进的宝玉所爱,所以她正如“金簪雪里埋”一样,暗示他必然会有冷落孤寒的遭遇。试想一下,一个风华正茂,才情出众的女子怀着满心的欢喜和期待嫁给一个明知心里只没有她,之后一心想要出家做和尚的丈夫,又有谁能够体会到她的独守空房的孤单凄凉。他们的婚姻对于黛玉是一种伤害,对于宝玉是一种欺骗,但是对于宝钗来说是一种侮辱。在长辈的要求下选择骗婚,丈夫的忽视,下人们背后的闲言碎语,纵然明面上是二少奶奶,身份地位高,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那有如何呢?她若是不爱宝玉,只为财富地位,那宝玉负她,她的心中可能没有那么难受,可若是她爱宝玉,那就等于一辈子都会生活中绝望之中。何况贾府落魄,她也必然牵连其中。假使她没有嫁给宝玉,若是嫁到普通人家生活应该会更幸福,起码也不愁衣食。宝黛爱情虽好,但也只是镜花水月,假使黛玉还活着,假使她和宝玉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以黛玉的清高和孤傲,谁又能保证在贾府衰落之后,在每天为吃穿而发愁的情况下,他们在没有风花雪月的条件下,那份脆弱的感情又能维持多久呢?反而像是宝钗这样勤劳踏实,能干持家的人日子能过的长久,可惜宝玉并不懂。我不否认宝黛爱情的美好,但是生活是质朴的,是每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又何况是在那样的讲求门当户对的大家庭中呢?

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而要学会思考。常读常新,让我重新认识了薛宝钗,这个有原则,积极向上,能够正确保护自己的女子。纵使岁月沧桑,我相信她依然会好好活着。